聯合報社論/五小黨挺覆議和大罷免,忘記泡沫化教訓?

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右起)、時代力量主席王婉諭、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黨召集人林詩涵、社會民主黨黨召集人徐雍與臺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等人,上午在立法院羣賢樓外舉行「人民不是籌碼,別再癱瘓國家:同意覆議是補救總預算唯一的路」記者會。 記者黃義書/攝影

行政院覆議必敗,主要目的是爲大罷免添柴火;而五小黨不僅挺覆議,也挺大罷免。時力主席王婉諭表示,將投入資源支持罷免;基進黨也宣佈全黨投入,協助罷免宣傳和連署。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則在被質疑對大罷免消極後,呼籲民衆在罷免行動中展現力量;至於綠黨、社民黨,早就投入罷免連署第一線。

五小黨聲援民進黨,甚至呼喚大罷免的態度,其實不令人意外。社民黨前主席範雲早成爲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臺北市議員苗博雅也與民進黨水乳交融。基進黨、綠黨過去代表人物是前立委陳柏惟、桃園前議員王浩宇,政治立場也衆所周知。至於時代力量,在黃國昌等「政黨自主派」離開後,極少再監督執政黨,反而更與民進黨同聲氣。

然而,不斷「向民進黨靠攏」的結果,並未給五小黨帶來更大生存空間。去年立委選舉,曾是立法院第三大黨的時力全軍覆沒,政黨得票率只剩上屆三成,掉到二・五七%。小歐聯盟、綠黨、基進黨也都一席未得,政黨得票率都不到一%。「黨主席落跑」的社民黨,甚至不敢推出不分區名單。五小黨加總僅獲五%的政黨票,全淪爲「泡沫政黨」。

反觀第二次參與立委選舉的民衆黨,卻獲得超過二成的政黨選票、八席不分區立委,成爲第三大政黨。究其原因,除了民衆黨前主席柯文哲參選總統的明星效應外,主要是民衆黨堅持政黨主體性,成功收割「討厭藍綠」的選票。這也意味,比起「小綠」,選民更期待的是能制衡藍綠、且積極監督執政者的在野黨,而不是執政黨的啦啦隊。

五小黨無法體認在野黨的監督職責,也錯判民進黨對待小綠手法。五小黨此時挺綠,不外乎希望得到民進黨垂青,分得一點執政的殘羹剩餚。甚至期待在藍委遭罷後,空出的選區能得到民進黨禮讓,使其從泡沫政黨脫身。畢竟,過去民進黨有提名社民黨主席範云爲不分區、區域立委禮讓時力及基進黨等的先例。

說穿了,民進黨的禮讓作法,並非真要爲小綠留下自主生存空間,而是希望小綠分進合擊或成爲側翼,爲大綠效命。黃國昌與民進黨決裂,就是因爲他在時力立委任內揭弊不分藍綠,而得罪當道。反觀林昶佐、陳柏惟、範雲等人對民進黨唯命是從,甚至「比民進黨更民進黨」者,才能被民進黨視爲「自己人」。事實上,以民進黨的狀況,自己人連位子都不夠分,怎麼可能禮讓他黨?

因此,五小黨力挺民進黨,其實是自掘墳墓,亦未從自己的「泡沫化」得到教訓。在民進黨而言,當然樂見「小綠」爲其驅使,當「在野陣營」內的打手;但對綠營支持者而言,既然有大綠,何必支持小綠?對中間選民來說,要的是有自主性的政黨,而非綠營側翼。甘爲民進黨側翼的結果,除了讓自己失去所剩無幾的公信力與支持,更可能被用後即棄。

五小黨其實都已被選票否定,如果要重新獲得選民支持,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監督執政掌權者。否則,不但無法擺脫泡沫化命運,最後也只是徒留「民進黨側翼」、「執政護航者」之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