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核三公投不過,等於嘉許賴政府政策完美
8月23日將舉行核三延役公投,民衆黨昨天多地舉行車掃宣傳,盼提高投票率併成功過關。 記者潘俊宏/攝影
週六將舉行七藍委罷免案投票和核三重啓公投。罷免案部分,雖有一、二藍委在危險邊緣,但以首波公投的經驗,或許都能驚險過關。比較令人擔憂的,反而是公投。儘管支持重啓核三的民意高於反對者達兩倍多;但因全臺絕大多數選區並未同步舉行罷免投票,將大大影響投票率。如此一來,要達到過門檻的五百萬張同意票,可能就有困難。
投票率會決定選舉和公投結果,這點容不得絲毫輕忽。以七二六的大罷免爲例,其實有七名國民黨立委的「同意罷免票」超過了法定罷免門檻;但因爲「反對罷免票」都超過同意罷免票,使得罷免案無一過關。這就是「投票率」的力量。當反對大罷免的民意強烈展現在選票上,五成五的過半投票率,便足以擋下賴政府的惡意大罷免。
但這次情況不同。一則是隻有七個選區同時舉辦罷免,其他選區選民對核三公投的參與便可能鬆懈;二則是一般民衆以爲「民調中」支持重啓的聲浪很高,公投案必然過關,卻忽略了民衆的意向必須用「選票」來實現。六年前,蔡政府修法將「公投綁大選」脫鉤,就是爲了降低公投過關的機會。再者,政府不斷用行政迴避或行政怠惰的方式因應過關的公投案,也讓民衆對公投感到意興闌珊。
問題是,當民進黨政府選擇走向退步、選擇敷衍民意,選民就應該更加倍凝聚力量,利用集體意志逼使政府面對現實,進而造成改變。蔡英文就任後推動的能源轉型政策,從政府的表面宣傳看,似乎成功地以「綠能」取代「核能」。但仔細檢驗電力結構,這個非核家園的「成就」,其實是以供電不穩、排碳大增、電價高漲、環境破壞、易受封鎖、乃至臺電變得負債累累等爲代價,絲毫沒有值得欣喜之處。
更可議的是,民進黨政府透過所謂的「能源轉型」政策,不斷將相關能源產業和工程發包給其「綠友友」們。透過這種以「政策」爲名的利益輸送,一方面壯大自己的政商網絡,二方面鯨吞蠶食國家各種電力開發資源,臺灣的國土、山川、農田、漁塭、公營事業土地,都難逃其染指之殃。就算「非核家園」的實現算是政治功績一件,但比起國家資源遭到的濫用和剝削,比起人民承受的停跳電之苦,它留下的就只剩虛僞和苦悶罷了!
從這個角度看,這次的重啓核三公投,主要目的是要逼使賴政府承認能源政策的錯誤,並促使它調整政策方向。換言之,公投必須有夠多的票數才能過關,也才能對賴政府構成強勁的壓力。然而,目前各方對核三公投的投票率預估並不看好,可能無法達到過關的門檻。一名綠媒名嘴更在節目上公然訕笑,稱核三公投投票率「最多就是五%」,成爲「史上最好笑的公投」。有過首波大罷免的教訓,綠媒側翼依然不改猖狂,對民意極盡侮蔑;選民真要一直忍受綠營這種囂張的鳥氣嗎?
七二六大罷免結果,臺灣選民給了空想權力的賴政府一記重錘,但賴總統依然沒有謙卑悔改之意。以這樣的心態,如果重啓核三公投未過關,可想而知,民進黨勢必將公投結果解讀爲「民意充分支持現有能源政策」,甚至說成「民意嘉許能源政策完美無瑕」。如此一來,賴政府非但不會調整能源政策,甚至會自稱「勝利」,連施政及內閣人事都不調整了。
四年前「重啓核四」公投以失敗作收,但四年來,民意對核能的認知已大大改觀。選民須秉持大罷免「教訓民進黨」的精神,力挺核三公投過關,才能逼爛泥一灘的政府作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