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城市更新,如何更新?
(原標題:【理響中國】城市更新,如何更新?)
城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截至2024年底,已有9.4億人生活在城鎮,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穩步提升,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城市發展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爲主的階段,進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不久前,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次強調,“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在知所從來、面向未來中提質改造當下的城市,是城市顏值的提升、功能的再造,還是歷史文化的傳承、治理水平的躍升,努力讓城市成爲人民羣衆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知所從來,留住城市的“根”和“魂”。城市文脈是城市演進過程中積澱形成的歷史文化印記,是城市的“根”和“魂”。要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持保護第一、應保盡保、以用促保,在城市更新全過程、各環節加強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要明確,護文脈不是仿古、造古,不能照搬照抄打造同質化的古城、古鎮,要警惕過度擴張、大拆大建對城市記憶的耗損,也要警惕粗暴改造、盲目復古對市民情感的顛覆。摒棄“拆真建假、拆舊建新”、“重用輕保、重旅輕文”等錯誤傾向,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推進對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的保護性修繕。注重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在保留歷史肌理的基礎上植入新功能,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爲一體。
內外兼修,讓城市顏值高、氣質好。城市更新不是簡單地“塗脂抹粉”,既要提升城市的“面子”,讓城市更具顏值,展現獨特魅力;也要夯實城市的“裡子”,讓城市更有內涵,增強綜合實力。要圍繞“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大目標推進,注重街巷環境和風貌的提升,提高城市的美觀度和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社區、住宅綠色化、低碳化、適宜化更新改造。做好“看不見的良心工程”,持續推進城市燃氣、供水、排水、污水、供熱等地下管線管網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改造。不斷提升城市的安全韌性,加快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空間設計、材料選擇與運營管理的全生命週期,努力實現“面子”新、“裡子”實。
科技賦能,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當下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注重利用信息技術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上線入“雲”,構建數字化保護體系。積極推進“技術賦能空間”,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築牢城市“感知神經”。拓展數字技術在城市更新中的應用場景,將智慧養老、智慧停車等特色場景納入其中。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準化、智能化,更加精細精準地識別和迴應市民的實際需求,爲人民打造更具包容性、更有溫度感的智慧城市。
更新爲民,共建共治共享和諧家園。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人民始終是城市發展的價值起點、實踐主體,是創造城市奇蹟的動力源泉。城市更新爲了人民、依靠人民,要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衆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吸引社會資本、社區、居民等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進來。城市更新,改造的不僅是空間,還有治理方式。要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模式。發揮好基層黨建的引領作用,提高基層社區的工作能力,調動居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切實解決好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共築和諧家園。
人,應該詩意棲居在大地上。當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城市就應該是詩意棲居地。今天的城市更新,就是要着力讓每一個漫步在街頭巷尾的人,看到一個人文精神濃厚且宜居韌性智慧的日新城市,找到歸屬感價值感幸福感,生髮出內心的熱愛,深切體會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