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白“撞”了

一場略顯荒唐的"碰撞測試"風波,迎來尾聲。

8月6日晚間,一份有關《關於理想i8碰撞測試相關事件的聯合聲明》刷屏,理想汽車和中國汽研誠摯道歉,東風柳汽大度接納,三方倡議共塑良性競合。

很快,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就轉發了這一聲明。

但此前一週多的時間裡,對於i8發佈會上"撞飛"乘龍卡車的測試視頻,理想汽車態度強硬,只是提到讓乘龍捲入爭議是無心之舉,高管還在微博喊話要"直播複測"。

雙方打了好幾天嘴仗,理想新車i8的關注度是上升了,但銷量並未因流量而蹭蹭往上漲。8月5日,理想汽車宣佈調整i8的價格和配置,實質就是降價。

上市一週就降價,外界普遍認爲這是理想因i8銷量不佳作出的改變。爲何會這麼着急?

去年一上市就捲入輿論風波的MEGA,令理想汽車的純電第一戰放了個啞炮。此次再戰,i8又是開局不利。

這位造車新勢力中的優等生,似乎又到了痛苦時刻。

沒"撞"出銷量

理想i8的發佈會,CEO李想十分重視。

發佈會前的預熱環節,李想頻發微博,在媒體發聲,甚至向網友徵集發佈會講述方式。等到7月29日正式亮相,一條"公路坦克級安全性能"的演示視頻,更是將i8的關注度推至頂峰。

視頻中,理想i8和重卡對撞,後者的四個車輪彈起,駕駛室與後貨箱呈現分離狀態,駕駛室幾乎壓到i8的前車窗。

兩噸多的小車"撞飛"8噸重的卡車,這一畫面的視覺衝擊力實在太強,天生就適合在網絡上傳播。更戲劇性的是,網友從駕駛室方向盤發現測試卡車是乘龍。

乘龍是東風柳汽旗下品牌,多款車在細分領域都處於領先位置。理想汽車發佈的視頻中未對品牌logo打碼,乘龍突然就被拖入輿論的戰火之中。

"被擺了一道",法務部門"正在處理","嚴重侵權","活着,纔有資格談理想"……乘龍卡車一連5天以聲明或海報、公開信的方式表達不滿,但並沒有明確流露出要追責的意思。

在乘龍密集發聲後,理想汽車出了一份聲明,稱測試全權委託中國汽研,測試結果不能作爲對乘龍的質量論斷。其兩位高管還在社交媒體發話要直播複測。

兩家的口水仗中,顛覆大衆慣常認知的技術性問題未得到解答,只有質疑裹挾着流量,一波波涌向事件各方。

本來離普通網友日常生活較遠的乘龍卡車收穫了一波關注,其社交賬號漲粉好幾萬,視頻點贊數最高達到近28萬,而此前經常只有幾百。微信指數顯示,理想i8的熱度最近幾天都過億,最高接近3億。

一週多後,這場口水仗被一份聯合聲明終結。但理想的新車,並未將流量轉化爲銷量。

i8是理想推出的第一輛純電SUV,原本有三個配置版本,對應價格爲32.18萬-36.98萬元。也許是表現未達預期,理想汽車一直未公佈訂單數量。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比i8晚兩天上市的樂道L90,同爲六座SUV,最高價格比i8少了7萬元。蔚來CEO李斌此前迫不及待發微博報喜,"8月1日-3日,樂道L90正式開啓交付3天,就交付了1976臺,已經闖入大型SUV整週銷量TOP3。"

而李想的個人微博,與發佈會前頻繁更新相比,僅在8月5日發佈i8調價的消息。i8的配置減成中間版本,價格爲33.98萬,比之前降了1萬。而且還能獲贈頂配版纔有的配置,相當於選了頂配的消費者,一下子節省兩萬。

"聽勸"背後,據行業大V@孫少軍8月4日直播時稱,理想i8目前的訂單數量約爲6000單。而售價高於i8的理想L9,上市後一小時大定突破1萬。

卡車也撞了,價格也下調了,但i8的表現,似乎一時之間難令理想滿意。

不被支持的純電之戰

衆所周知,理想汽車以增程路線起家,用"冰箱、彩電、大沙發"打出一片江山,成爲連續兩年營收過千億、持續盈利的造車新勢力頭牌。

但在資本市場上,自去年3月達到逾180港元/股的高點後,理想汽車股價回升乏力。

而這個轉折點,恰好與理想汽車第一次進軍純電領域重合。

2024年3月1日,理想MEGA亮相,這是其首款純電MPV,作爲50萬元級別的高端純電車,承載了理想汽車複製昔日成功的夢想。但在網絡惡搞P圖的攪局下,MEGA可謂出師不利,月銷8000輛的計劃夭折,2024年交付約1.3萬輛。

進入2025年,MEGA月銷大部分時間都在千輛以下,6月份異軍突起,升至2304輛,成爲50萬以上MPV月銷量亞軍。但這個勢頭能否持續,還得觀察。

可以說,理想汽車的第一次純電之戰,難言勝利。

爲了提升純電第二戰的勝算,光是i8的發佈時間,就一調再調。

先是計劃2024年發佈,可能因爲MEGA失利,推遲到了今年2月。原本是定在2月27日上市,又因爲與小米U7 Ultra撞期而主動"讓路"。

發佈後i8又被爭議聲包裹,即使有流量加持,但其風頭還是很快被銷售火爆的樂道L90蓋過。據紅星資本局報道,在成都一家樂道中心,銷售稱試駕預約從早上九點排到晚上十點,不到24小時,訂單量超過1萬輛。

而在i8發佈次日,理想汽車股價開盤暴跌超10%,此後又震盪下滑,截至8月7日,其股價距離去年高點已近腰斬。

理想汽車在純電領域的進擊,似乎並未贏得投資者的支持,而即使是陪伴理想的投資人,也對理想搞純電這件事存疑。

在最近的媒體節目中,李想提及純電戰略時稱,"其實當年做增程,投資人都說‘做純電纔給投錢’,但我們還是把解決用戶的續航焦慮放在第一位……到後來我們做純電,很多因爲我們增程成功而來的投資人又開始反對。"

就在i8發佈前幾天,7月24日,美國資管巨頭貝萊德減持理想汽車港股,持股比例由5.06%降至4.94%。

更引人注意的,是美團創始人王興的減持。6月10日-13日,王興共減持573.7萬股理想汽車,套現約6.5億港元。而在3月份,他還減持了650萬股。

公開信息顯示,從2023年一季度開始,王興共減持約2200萬股理想汽車,而今年上半年的減持佔到一半。

王興曾在理想最艱難最缺錢的時候,自己出資2.85億美元投資入股,對此,李想曾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稱"這個肯定是一輩子的恩了"。也因此,王興的減持也更易引發猜想。

李想還不能放手

但做純電這件事,理想不得不爲。

今年6月,理想汽車交付3.63萬輛,同比下滑約24%;7月份,其交付量爲3.07萬輛,同比大降約39.8%。

在今年上半年的新勢力交付榜單上,理想汽車被零跑趕超,持續增長神話終結。而在此之前,理想汽車已經將全年70萬輛的銷售目標,下調至64萬輛。

下調目標後,前七個月理想汽車完成率爲約36.7%。如果要達成目標,餘下幾個月,每個月平均要賣出約8.1萬輛,任務不可謂不艱鉅。要知道,理想汽車巔峰期月銷量不到6萬輛。

在作爲基本盤的增程領域,理想汽車的L系列衝高乏力,三款車6月份銷量環比下降約16%。其中,定價相對較低的L6,去年交付近20萬輛,扛起四成的總銷量,但走量的同時也拉低了毛利。

更嚴峻的是,在理想起家的增程市場,更多車企看到了機會,比如純電起家的小鵬、小米、極氪等都公佈了增程車計劃。李想此前也談到,"到了2025年,能看到至少有5個以上的企業是因爲當時理想L9的成功,在打造跟理想L9相同的產品。"

理想的主場,正在一步步被蠶食。2024年,增程式車型市佔率從8%升至15%,但理想的市場份額從62%跌至48%。

也因此,純電市場承載了理想未來增長的希望。據媒體報道,理想在全年64萬輛的銷售目標下,將純電車型目標從約5萬提升至12萬輛。

但這一領域,廝殺更是慘烈。

i8未能一炮打響,再次驗證了純電豪車不好賣這個事實。據乘聯會數據,今年前兩個月,30萬元以上豪車市場份額降至11.7%,其中純電佔比萎縮至5%。

即使市場份額下滑,據媒體不完全統計,今年仍有問界M8、領克900、深藍S9、樂道L90、小鵬G7、小米YU7等多款中大型SUV新車上市。i8想脫穎而出,談何容易。

理想汽車計劃9月推出i系列第二款車i6,爲大五座純電SUV,預計價位在在25萬-30萬,但這一級別會遭遇小米SU7、小鵬G7等的圍攻。

12萬輛純電的目標,對理想汽車來說,能完成嗎?

理想當然也沒那麼着急。雖然業績在下滑,但一季度仍在盈利。

或許是理想ONE出來之前,理想汽車的日子一度過得太苦,如今,就算兜裡有錢,它就先過起了苦日子。

削減研發、銷售、管理費用等之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理想汽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達到532.33億元。

有"糧"在手,心裡自然不慌。李想開始描繪更遠的藍圖,那就是深耕人工智能領域,讓理想成爲一家"空間機器人企業",還引發了有關他逐步減少汽車業務參與度的傳言。

人工智能固然是星辰大海,但現階段來看,李想的重心,還是應該在汽車業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