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縉雲試點集體統管山林地收益權量化到戶改革

陳春、丁愉、虞巍、周成堅

近日,麗水縉雲縣胡源鄉6456戶村民家庭,每戶都領到了一本集體林地收益權證。證書上清晰地寫明股份數、收益分配方式等內容,意味着這6000多戶村民正式擁有了胡源鄉集體統管山林的部分收益權。雖然山林的產權未變,但“分紅權”卻攥在了村民的手裡。

此前,縉雲縣被列爲浙江省集體統管山林地收益權量化到戶改革試點。改革以創新村集體林地經營模式爲重點,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集體統管山林“預流轉”到鄉村振興公司、強村公司等收儲平臺,並由收儲平臺統一對接市場主體,通過公開競價、股份合作等方式實現林地規模化經營,提升林地資源利用效率。該縣率先在胡源鄉試點實施。

胡源鄉擁有山林面積約47936畝,其中村集體統管山20348畝,共涉及7個行政村22個自然村。因經營分散,鄉里許多林地“沉睡”多年。

通過改革,胡源鄉把2.3萬畝荒廢、低效山林變成可連片開發的好資源,“古方山居”農文旅綜合體項目、蛟龍大峽谷旅遊開發等優質項目紛至沓來,實現荒林變資源、生態優勢變經濟優勢。

“山還是集體的,只是將收益量化分配到每家每戶。”胡源鄉副鄉長施慧婧介紹道,目前全鄉已發放集體林地收益權證6456本,覆蓋全鄉14598名村民。通過構建“固定租金+效益分紅”的分配模式,其中租金按收益權證份額分配,股金分紅按項目利潤分配,在項目中就業的農戶還能拿薪金。此外,林地的生態補償單獨算,讓村民心裡有底,更安心。“改革堅持‘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原則,不改變林地所有權、不打亂經營格局,通過權益下沉實現全體村民共享生態發展紅利。”施慧婧說。

縉雲縣林業局局長周子會說,通過集體統管山林地收益權量化到戶改革,讓經營規模化、林權資產化、收益股份化,從而把集體山林的“錢袋子”,變成每家每戶的“小存摺”,把生態資源的“沉睡賬”,變成全體村民的“活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