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律60週年/陳長文:臺灣實踐法治 人治幽靈未散

理律六十週年研討會,由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陳長文(左五)邀請行政院前院長陳沖(右五)、司法院前副院長蘇永欽(左四)、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左三)與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右四)談人治、法制、法治。記者胡經周/攝影

國內知名的理律法律事務所成立至今年六十週年,見證臺灣從人治邁向法治,也參與許多臺灣社會發展的重要事件,如今臺灣面臨許多挑戰,各界意見領袖都指出,當今全球面臨的各種新挑戰,臺灣要永續繁榮,人民要安居樂業,都跟法治基礎密不可分。

理律成立六十年特別舉辦爲期兩天的「永續之路:從法制到法治,以臻良制」研討會,首場論壇由理律資深合夥人陳長文主持,邀請行政院前院長陳沖、司法院前副院長蘇永欽、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從各自領域談及法治現況與面臨的新挑戰。

進入理律已逾半世紀的陳長文表示,理律自民國五十四年創立,與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法治發展一路偕行。他形容,「法制」是畫定秩序的剛性軀殼,法治便是如上善弱水般,爲軀殼注入公平正義的柔韌靈魂,當法治實踐至臻成熟,才能達到良制。

陳長文說,能貫徹憲法至上、權力分立、人權保障的「法治」,纔是國家長治久安充分條件。儘管解嚴已逾卅年,但「人治」的幽靈未完全消散,實際的政治運作中,憲法貫徹仍面臨個人意志的挑戰。陳長文更以美國總統川普恐一夜之間顛覆「法治」爲例,提醒臺灣戒之慎之。

司法院前副院長蘇永欽也提及最近在美國發生的一些事,包括最高法院暫準川普解僱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成員、川普威脅要吊銷批評他節目的電視臺執照,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獨立性受威脅等。過去被視爲其他國家學習法制模範的美國,如今也發生非常大的變化。蘇永欽也提醒,法律是用來監督執政者,把國家從人民的威脅變成保障。

聯合報執董項國寧也提及,臺灣戒嚴時期,雖然對媒體有各式各樣的限制與管理,但新聞媒體仍在有限空間力求突破,如聯合報連續以十二篇社論支持雷震的言論自由,展現媒體在威權統治下進行監督的努力。過去以「國家安全」爲理由的法治壓力,媒體仍能衝破一些管制、爭取言論自由空間。

臺灣從威權轉入民主政治,理論上自由民主應很快普及,但過程顛簸,包括因報紙刊登的內容被當局不滿而策動退報運動、或遭搜索等,如今政府對兩岸關係有許多不同主張,很多言論動輒被冠上意識形態的帽子,影響到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的發揮,大型科技平臺獲取最大商業利益,更也政府乘機收買媒體,造成偏頗現象。

卅五年前簽訂金門協議曾被形容是九二共識的濫觴,曾見證兩岸從敵對到開啓交流歷史的陳長文,也期盼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有天願意讓憲法實踐,臺灣地區寶貴的法治資產及經驗,或許可以作爲兩岸對話的基礎,「先有良制再來談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