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東、張晴:用鮮活的接觸重塑西方青年的“中國觀”
來源:環球時報
近年來,隨着我國過境免籤政策不斷調整優化,外籍人員來華、在華的便利度持續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華旅遊。2024年全年,免簽入境外國人達2011.5萬人次,同比上升112.3%,中西方民間交流日益頻繁。2025年3至4月,美國頂流網紅“甲亢哥”(IShowSpeed)來華直播,通過“一鏡到底”的沉浸式直播方式,向全球用戶展示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讓無數外國人看到了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以往西方青年受西方主流媒體偏見影響而形成的對華誤解,在中西方民間交流的推動下逐漸得到糾正。更富有成效的中西方建設性民間交流,正成爲打破西方濾鏡、促進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徑。
中西方民間交流打破西方青年看待中國的“信息繭房”。中西方在自身發展與歷史演變的進程中,因文化起源、地緣戰略位置以及文明傳統與制度背景的差異,註定在意識形態上存在天然的隔閡。這種隔閡,在中國崛起對西方固有主導地位構成衝擊的背景下被進一步放大。與此同時,美國內部社會撕裂加劇,種族、階層與族羣矛盾日益尖銳。外部壓力與內部焦慮交織,使得西方對華認知呈現出越來越強烈的防範性、敵意化傾向。新聞輿論作爲一種思想觀念的形式,與意識形態之間存在着一種微妙的“連體異構”關係,在經濟利益與政治目的雙重驅動下,西方主流媒體逐漸形成了對華報道中加碼抹黑的路徑依賴,憑藉其國際輿論場的先發優勢,不斷製造、放大“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虛假敘事,進一步固化西方受衆對華負面認知。
隨着中西方民間交流管道的通暢拓寬,尤其是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西方青年得以更加直接、迅捷地接觸真實中國。這種去中介化的親身體驗爲信息的迅速擴散提供了新渠道,也在根本上動搖了西方主流媒體對涉華話語的壟斷地位。西方青年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在事實與宣傳之間進行自主對比與辨析,主流媒體編織的諸多涉華謊言不攻自破。當主流媒體的敘事被不斷戳穿,當現實與報道之間的裂痕日益擴大,曾經的“信息繭房”開始出現裂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單一的聲音不能包容複雜的現實,操控的信息無法掩蓋真實的存在。
中西方民間交流助力中國形象“去標籤化”。過去由於語言隔閡和交流面狹窄等原因,西方青年頭腦中更容易在認知上被動接受主流媒體灌輸的對華標籤。這些標籤多以簡單化的形式出現,以片面的刻板印象代替對複雜真實的理解,從而降低認知成本。通過標籤認識事物,本就是人類在信息過載環境中出於效率本能作出的選擇,而西方媒體憑藉其強大的信息供給能力,通過主動設定議題、操縱話語框架,自主炮製大量涉華虛假標籤。隨着社交媒體的高速發展,每一位活躍的“博主”“播客”都可能會成爲信息傳遞的“主流”,成爲信息傳播中除傳統主流媒體之外的另一關鍵節點。小紅書、抖音(TikTok)、播客、Zoom等平臺以及衆多高效即時翻譯軟件應用的廣泛普及,加速了信息流通的去中心化與去壟斷化進程,在一次次具體、鮮活的接觸中,以真實的細節撕掉舊有的歪曲標籤,重塑西方青年對中國的認識與理解。
面對西方媒體長期以來炒作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負面標籤,我們傳統的應對策略是以嚴謹的內容自證其僞,力圖通過邏輯與事實來駁斥偏見。但事實上,在大衆傳播環境中,情緒快於理性,印象先於邏輯。與其疲於糾偏,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主動爲自身塑造新的、積極的認知標籤,以標籤對抗標籤,以框架重塑框架,在認知戰場上實現主動進擊。比如中外青年在小紅書上開展的“世紀大對賬”,雙方就工資、房租、醫療費用等展開討論,以真實的細節打破彼此的刻板印象,重塑對彼此的認知。這種交流方式,正是民間交流在去標籤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的生動體現。
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西方青年自主構建“中國觀”。在人工智能等科技加持下,影視遊戲、元宇宙、跨境電商平臺等成爲中西方青年文化相通和利益融合的高效載體。以跨境電商爲例,通過跨境電商平臺,西方青年可以便捷地購買中國商品,這不僅促進了雙方經濟交流,也增進了對中國產品和品牌的瞭解。多元溝通載體的廣泛普及和使用,顯著降低了西方青年接觸乃至理解中國的門檻,使得西方青年的“中國觀”不再受制於充滿傲慢與偏見的西方主流媒體或所謂“權威人士”。
在民間交流中去除西方濾鏡的環境和條件當前已經完全具備。只要中西方民間交流繼續保持雙向互動、彼此奔赴的勢頭,聚焦經濟、民生、環保、文化、科技等易於促進相互理解與塑造彼此共情和相互認同的領域,就會逐漸匯聚起西方青年對華客觀理性共識。衆多個人通過直播或親身體驗,將他們感受到的中國社會的真實活力和文化風貌介紹給西方青年,這種交流方式不僅成爲中西方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爲雙方更廣泛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民間基礎。(作者分別是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區域國別傳播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