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企業開啓“A+H”模式鋪路國際化 寧王外還有這家細分龍頭

中國鋰電池企業赴港上市“候場”名單再度擴充。

2月11日,鋰電池巨頭寧德時代(300750.SZ)的二次上市計劃終於落定,公司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被認爲有望創下港交所近年最大的一筆IPO。另一正極材料前驅體頭部企業中偉股份(300919.SZ)也在2月11日晚公告,啓動赴港上市籌備工作。

2月12日,貝殼財經記者嘗試致電中偉股份,電話未獲接通。

爲全球化佈局鋪路被視爲是鋰電池企業選擇赴港上市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偉股份近年亦在加快全球化產業鏈佈局,而這需要大量資金支持。Wind數據顯示,2020年A股上市後,中偉股份先後通過定增募資達93億元。

“中國鋰電企業赴港上市的核心驅動力在於國際化戰略、國內融資環境收緊及行業競爭壓力。”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王傑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港股市場對新能源行業的認可度較高,且允許同股不同權架構,吸引了新興科技企業。

中偉股份A股上市四年內已募資近百億

公告顯示,中偉股份董事會授權公司管理層啓動本次H股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公司計劃與相關中介機構就本次H股上市的具體推進工作進行商討,關於本次H股上市的細節尚未確定。

至於此次港股上市目的,中偉股份稱是希望深入推進“發展全球化”戰略部署,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

成立於2014年的中偉股份主要生產製造三元/磷酸鐵前驅體、四氧化三鈷、鎳等,這些產品主要用於生產三元正極材料、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鈷酸鋰正極材料,以上正極材料進一步加工製造成鋰電池,最終應用於新能源汽車、儲能及消費電子等領域。2020年中偉股份登陸深交所創業板。

在三元前驅體與四氧化三鈷領域,中偉股份市佔率位居頭部。鑫欏資訊數據顯示,2024年中偉股份依舊佔據三元前驅體國內及全球市場的頭把交椅。

經營業績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中偉股份實現營業收入301.63億元,同比增長15.17%;歸母淨利潤13.24億元,同比下降4.54%。

自2021年以來中偉股份加速國際化產業鏈佈局。

公司將三元前驅體及四氧化三鈷主要原材料鎳的原產地印尼作爲其國際化的第一站,先後建立了四大鎳原料產業基地,截至去年年末建成及在建產能規模近20萬金屬噸。中偉股份曾在去年10月的調研中表示,預計2024年鎳自供比率近50%,2025年將持續提升。

同時,中偉股份與合作方共同啓動了韓國與摩洛哥的一體化產業基地建設,計劃在韓國建設鎳精煉及前驅體一體化產業基地建設項目,在摩洛哥建設三元前驅體及其配套原料精煉、磷系材料以及黑粉回收的項目。

不過中偉股份在韓國投建鎳精煉廠的計劃日前受挫。公司2月10日公告稱,由於電動車市場及相關產業環境持續變化導致項目至今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決定終止對該項目投資。

持續的海外佈局意味着龐大的資金投入。中偉股份曾在2024年中報披露其在建的幾大重大項目包括印尼高冰鎳項目的主要資金來源均爲募集資金。Wind數據顯示,除去2020年IPO募得的14億元,中偉股份2021年與2022年均進行了定增,募資總額達93億元。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掀赴港上市潮,爲全球化佈局鋪路

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鋰電產業鏈企業赴港上市的進度加速。

2月11日晚間,鋰電池巨頭寧德時代正式向港交所遞表。在此之前,來自鋰電池產業鏈上下游環節的雙登集團、金晟新能源、正力新能等亦遞交了港股上市申請。

“中國鋰電企業赴港上市的核心驅動力在於國際化戰略、國內融資環境收緊及行業競爭壓力。”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王傑告訴貝殼財經記者,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能夠爲企業提供全球化資本運作平臺。與此同時,2024年A股IPO審覈趨嚴、募資速度放緩,促使企業轉向港股。例如,正力新能、海辰儲能等企業因A股上市遇阻後轉戰港股,港股相對寬鬆的審查流程(如無需盈利門檻)和更短的上市週期成爲關鍵優勢。

從資金、資質、品牌等方面爲全球化佈局鋪路被視爲是鋰電池企業選擇赴港上市的主要因素之一。

去年12月,寧德時代宣佈了一項赴西班牙建設動力電池工廠的計劃,該項目投資總額預計達40.38億歐元,按當前匯率計算約合306億元人民幣。隨之,寧德時代宣佈籌劃赴港上市。

王傑表示,隨着鋰電池行業進入產能擴張和全球化佈局的關鍵階段,企業亟須資金支持海外建廠、技術研發及供應鏈優化,海外市場對本地化生產的政策要求也推動企業加速產能本土化。而寧德時代等頭部企業通過港股上市,可直接吸引海外資本和戰略投資者,助力其海外工廠建設和全球市場份額爭奪。港股募資還可補充外匯儲備,滿足歐元、美元等海外投資需求,降低匯率波動風險。同時規避關稅和供應鏈風險。

此外王傑提出,港股市場對新能源行業的認可度較高,且允許同股不同權架構,吸引了新興科技企業。2024年港股IPO市場回暖,預計全年融資額達1500億元,流動性改善也成爲重要吸引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