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回收應用 朝向多元高值化

臺灣鋰電池回收與處理新創企業-處鋰科技,技術團隊以自主研發,獨創環保的「酵素降解」技術,可實現90%以上的回收效率,製造成石墨稀、氧化銅等超過10種高價值的電池再生材料,大步進軍國際市場。在製程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下,不依賴政府補助,走出一條鋰電池回收與處理髮展新蹊徑。

處鋰科技董事長陳文賢指出,目前團隊正透過自主研發與產學合作研發上齊頭並進,發展更多高附加價值的電池材料與應用,滿足鋰電池回收發展主要重點新方向:

1、電芯修復與再利用:針對狀況良好的廢舊電芯,透過電化學診斷與再平衡處理,使其重新達到使用標準,延長其壽命並降低整體回收成本。

2、正極材料的局部修補(例如磷酸鐵鋰體系):透過表面包覆、晶格修補等方式,恢復材料的電化學性能,避免高成本的整體再製程。

3、負極材料的再生利用:對石墨負極進行物理或化學處理,去除雜質與殘留電解質,使其再次具備儲能能力,甚至可升級爲人造石墨或石墨烯等高值產品。

4、電解液的回收與純化:透過溶劑萃取、冷凝回收等技術,將氟化溶劑或鋰鹽成分進行回收與再利用,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陳文賢表示,目前處鋰科技除了朝再製鋰電池方向發展,也跟隨現今愈來愈多研究機構探索將鋰電池拆解後所得材料跨域應用於其他產業,具體應用包括:

1、金屬氧化物應用:鋰、鈷、鎳、錳等金屬不必完全提純爲碳酸鹽或硫酸鹽,而是作爲複合氧化物用於陶瓷、觸媒、玻璃、顏料等高值化產業,進一步降低能源與資源消耗。

2、隔離膜的再利用:隔離膜是回收難度最高的組件,尤其內部殘留電解液清除困難。透過高溫裂解技術,可轉化爲多孔碳材料,應用於空氣過濾、除臭、PM顆粒捕捉等環保用途。

3、人工石墨的升級再製:原本回收的負極石墨,可進一步轉製爲石墨烯材料,作爲再生功能材料,應用於導電油墨、導熱片、抗菌紡織品等新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