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庚:臺灣具備獨特創富優勢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圖/國泰金控提供
金管會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已滿週年,一年來持續鬆綁法規及商品,讓臺灣具備特殊產業與資金迴流的優勢條件,成功踏出第一步。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表示,「這一次真的不一樣,我覺得有機會成功」。
相較十幾年前,現在發展資產管理的時機與環境已相當成熟,尤其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上任一年內,修改法規高達50條,並開放高雄金融中心38項新業務,打通市場「任督二脈」,是他從業30年來首見這樣開放的速度與決心;而港、星能在資產管理上取得成功,主要是替全球第三方管理資金,臺灣本身另具備創造財富的實體產業基礎,應善用此獨特優勢「留財」、「引資」,打造屬於臺灣的資產管理生態,將來也可以管理第三方資產。
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是行政院列管的重大專案,也是賴總統的政見之一,政府推動的決心,更展現在金管會鬆綁法規的速度上。李長庚指出,相較於十幾年前,國泰開始規劃「資產管理」成爲集團的「第三支腳」、第三個成長引擎,但幾次嘗試都未能真正成功;這次金管會的規劃很明確,有更清晰的政策方向與政府更完整的支持,已着手規劃國泰投信與國泰人壽的合作機制,從系統、人力到流程全面調整,建構一個真正具規模、具競爭力的資產管理平臺。
若要將臺灣資產管理市場推向國際,李長庚借鏡港、星市場經驗指出,站在外資或海外機構投資人的角度,要讓他們願意將資金交給臺灣資產管理機構代爲運用,關鍵在於臺灣市場的吸引力與制度條件。
臺灣的優勢在於產業具備強大的創富能力,也孕育出全球第15大的百萬美元富有人口,在30年間,臺股市值從6.5兆成長到95兆元,現金股利總額也從4,000多億增加到超過2兆元。這點與香港、新加坡不同,臺灣不僅能管理資金,更具備創造財富的實體產業基礎。
若臺灣能善用這樣的優勢,就能把資金留在臺灣;同時,另一方面也期待主管機關持續推進改革,發展結構型商品、證券化商品及另類投資等領域,若能在未來兩、三年間逐步排除障礙,相信這次的政策推動,將大幅提升外資來臺的吸引力,真正讓臺灣成爲亞洲資產管理的重要據點。
此外,近年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也對發展資產管理產生影響,李長庚表示,我們無法預測地緣政治事件,但可以透過理論與實證支持的方式來降低風險,例如分散投資:在區域、資產別與時間層面上進行分散配置,讓整體波動降至可承受範圍,這也是爲何需要強調資產管理產品的「深度」與「廣度」的原因。
商品多樣性帶來的市場韌性。若投資人僅配置股票或ETF,報酬與風險會高度連動,但若能搭配結構型或其他資產,可顯著分散風險,多元化的商品線正是成熟市場(如香港、新加坡、倫敦、紐約)能在多次危機後仍屹立不搖的關鍵原因。
李長庚建議,主管機關可以考慮從「以風險爲本的監理(RBA)」的角度出發,讓商品發行的槓桿倍數限制與公司信用與風險管理能力連動,例如不用一律設限「淨值4倍槓桿」,而是根據風險評級區分更有彈性的區間,讓風險控管良好的機構可有更大空間發展,風險高的機構則自然被限縮,以促進市場健康競爭與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