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漢光演習反思 不能光靠裝備 後勤思維決定戰力
陸軍引頸企盼超過卅年的M1A2「艾布蘭」戰車終於展現在國人面前,然而,不論是海馬士火箭或M1戰車,雖然都是具備劃時代戰力的新裝備,但能否做到「人車合一」,成爲「地表最強」,關鍵不在裝備,而在於「人」,國軍未來的訓練與後勤保養纔是重中之重。
M1系列「地表最強戰車」號稱始自一九九一年首次波灣戰爭,此後歷經伊拉克戰爭至今日的俄烏戰爭,卅年下來歷經多次升級,雖然無人機在俄烏戰場的表現再次引發「戰車無用論」的爭論,但戰車至今仍是各國陸軍的重要主力戰具。
國軍早在九十年代就爭取採購M1系列戰車,不過除了「地表最強」外,M1同樣也是「地表最貴」戰車,陸軍此次也僅能採購一○八輛。
與近年國軍對美採購的多項裝備類似,M1A2T也遭遇延宕交貨近兩年的狀況,連華府智庫也看不下去。不過仔細觀察交貨清單,除了備受矚目的武器本身外,大至車載機槍、小到乘員通訊頭盔等完整隨車配備,尚包括M88A2裝甲救濟車及M1070重型拖板車等全套後勤支援載具,顯見美軍思維中對於「後勤」與「維繫持續戰力」的堅持與重視。
日前成軍的海馬士多管火箭,也同樣包含救濟、彈藥補給、指管及維修等一系列支援裝備,可見美軍觀念的完整一貫性,但回到國內似乎仍未得到應有重視,每遇總統及軍方等高層視導場合,總是有如背景般的陪襯。
不管海馬士火箭或M1戰車,都是具備劃時代戰力的新裝備,但是能否做到「人車合一」,發揮其百分百效能關鍵在於「人」的操作及戰術。對陸軍戰、砲主戰部隊而言,有時不只是新裝備與戰技的訓練,更需要新思維與觀念的進化,陸軍有機會選送官兵出國接受最直接培訓,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將帶回的觀念、思維,觸發國內體系的同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