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槍除口腔血管瘤 可用健保
臺北長庚醫院口腔齶面外科主治醫師陳志魁進行「冷凍槍治療」長期追蹤研究,證實可爲口腔血管病變患者,帶來更安全、有效的治療選項。(長庚醫院提供/李念庭臺北傳真)
口腔血管瘤治療新突破!長庚醫療團隊針對口腔良性血管病變,以「冷凍槍治療」進行追蹤研究,證實此療法可有效消除病竈,且出血量少、複發率低、更安全,健保也可給付。研究成果刊於今年2月國際權威醫學期刊《臨牀口腔研究》。
臺北長庚醫院口腔齶面外科主治醫師陳志魁說明,良性口腔血管病變(血管瘤)是一種常見口腔黏膜疾病,每100位頭頸部患者就有6到7位罹患。病竈外觀多呈紅紫或藍紫色,常見於舌部、頰黏膜、口底,會影響美觀及進食,出現出血、疼痛、面部下垂等症狀。
一名67歲退休女性,罹患口腔血管瘤長達20年,治療牙周病時,發現左下脣有藍紫色腫塊,直徑長達2.5公分,造成左下臉部腫脹變形。至臺北長庚口腔外科就診,採用冷凍槍治療,歷經3次治療,最終腫塊完全消失,6個月追蹤期間未復發。
口腔血管瘤傳統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雷射、硬化劑治療,可控制病竈,但常伴隨較大傷口及疤痕,容易復發。陳志魁帶領研究團隊,引進過去應用於皮膚科的「冷凍槍治療」,針對33名良性口腔血管瘤患者進行治療。
陳志魁指出,冷凍槍冷凍療法屬於非侵入性治療,以液態氮爲冷媒,採非接觸式噴霧方式透過極低溫凍結壞死異常血管組織,傷口小、恢復快、副作用低,治療每次約10分鐘,平均需接受2到3次療程。
陳志魁表示,研究追蹤長達5至51個月,33名患者中,有32人病竈完全消退,僅7人有局部疤痕、1人出現短暫下脣麻痹副作用;進一步追蹤發現,病竈複發率極低,證實冷凍槍治療的穩定性與長期療效,期待未來成爲臨牀第一線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