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喘又速胖 恐是心臟衰竭上身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黃晨祐提醒,活動後或平躺時呼吸困難、下肢水腫、體重短期內快速增加,或夜間咳嗽、咳泡沫痰等情形,都是心臟負擔過重的表現。(國泰醫院提供/鄭鬱蓁臺北傳真)
隨着人口老化及心血管疾病盛行,心衰竭已成重大健康挑戰。當心髒打不出足夠血液時,身體會逐漸出現缺氧、疲倦、水腫等症狀,就是「心臟衰竭」的警訊。國泰醫院醫師指出,心臟衰竭除了會感到累、喘,體重快速增加,也是警訊,及早察覺才能及早治療、控制。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醫師黃晨祐表示,心臟衰竭可分爲兩大類型。第一類是「左心室射血分率低下型」,常見於心肌梗塞、狹心症、心肌病變或心肌炎患者;這類病人心臟無力、血液打不出去,容易喘、容易水腫。
第二類則是「射血分率保留型」,收縮力看似正常,但心臟舒張變差、血液灌不滿,導致供血效率下降。多爲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慢性腎臟病的族羣,女性比例偏高。兩種型態死亡率都相當,均需積極治療。
黃晨祐指出,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包括活動後或平躺時呼吸困難、下肢水腫且合併體重短期內快速增加、夜間咳嗽、咳泡沫痰,以及常常因器官缺血導致活動耐受力下降,而感到疲倦無力等情形,都是心臟負擔過重的表現。
診斷上除詳細病史與身體檢查外,胸部X光、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都是重要工具,其中心臟超音波可直接評估射血分率;血液檢查也能反映心臟壓力變化,有助追蹤病情。
治療上,低射血分率型心衰竭患者多采藥物控制,病情嚴重者,可能需要安裝心臟再同步節律器或進行心臟移植評估。至於保留型心衰竭,則以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及心律不整爲主。
「心臟衰竭並非絕症,而是一場長期抗戰」。黃晨祐提醒,患者應落實日常管理,減少鹽分與水分攝取、維持適度運動、戒菸戒酒並按時服藥回診,每天定時量體重,若體重3天內增加2公斤,就應該儘速就醫,只要早期發現、治療,就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