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2死 累計通報27例創歷年紀錄 羅一鈞示警「今年風險高」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分析,今年與去年類鼻疽疫情。記者李青縈/攝影

上週新增6例丹娜絲颱風後發病的類鼻疽本土病例,均居住於高雄市,多數個案具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肝病等慢性病史,其中2例具污水、污泥接觸史。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有2例因類鼻疽併發肺炎及敗血症死亡,其餘4例均住院治療中;今年風險仍大,要看後續是否會有強臺來襲,不敢掉以輕心。

類鼻疽疫情升溫,年齡分別爲50多歲至90多歲,5男1女,其中2例死亡。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最年長者者5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心血管病史、長期臥牀,7月中旬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喘等症狀就醫,醫師初步協助對患者做新冠快篩,其結果呈現陰性,但研判有肺炎收住加護病房,因病況變化快速,住院隔天就因肺炎合併菌血症死亡;沒有污水、污泥接觸史但檢出類鼻疽桿菌。

另外一名爲50多歲男性,消化性潰瘍、酒精性肝病等病史,風災後出現發燒、腹痛、全身虛弱等,診所快篩流感陰性,給予症狀治療後返家,但是症狀持續並且有黑便、胃出血,因此赴急診發現有肺炎合併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因此插管使用呼吸器,加上腎臟功能異常使用緊急血液透析。然而,其個案持續惡化,發病第五天因爲肺炎合併敗血性休克等過世;疫調顯示有污水污泥接觸史、檢出類鼻疽桿菌。

過去颱風後最大類鼻疽疫情爲,去年凱米颱風後1個月增加類鼻疽69例,其中13例死亡。今年累計27例爲歷年、23年同期新高,且反常於1至4月就有13例。另,本次丹娜絲颱風後第一週5例,尚未超過去年7月底凱米颱風後第一週新增11例之紀錄。

羅一鈞說,今年風險高於過往幾年,主要應與去年下半年四臺接連襲臺有關,類鼻疽潛伏期長,因此部分個案可能今年初才陸續發病。現在時序緊到7月中下旬,要留意後續是否會有強臺來襲,必須提高警覺。

27例縣市分佈爲高雄22例、臺中4例、屏東1例,其中2例死亡都是丹娜絲颱風後高雄個案。羅一鈞提醒,颱風後一個月內爲類鼻疽高峰期,慢性病患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颱風後易有類鼻疽疫情主因強風豪雨沖刷出污水和土壤中的細菌,再透過吸入性感染。

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爲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林詠青表示,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積水環境中,常見爲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污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感染,颱風過後因泥土受到翻攪,讓原本存在於深層土壤的類鼻疽桿菌,跑到土壤表層,常爲吸入性感染。高風險族羣爲有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的人,重症機率較高。

常見的病徵包括髮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有上述慢性病的民衆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預防方式: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且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清理家園時務必穿着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以避免直接接觸或吸入帶有病菌的塵土、污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