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腦真的長得不一樣?日本人用「磁振造影」揭開腦內秘密!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爲什麼樂觀的人總是人緣特別好?」這個許多人心中的疑問,終於有了科學解答。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指出,日本神戶大學研究團隊透過腦部可視化實驗,揭示樂觀的人在想像未來時,腦中的思考模式居然驚人地相似,這種「共同的腦內語言」可能正是他們更容易理解彼此、建立關係的關鍵。該研究成果已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fMRI照出「樂觀腦」 想像未來更清晰過去就有研究指出,樂觀的人習慣把未來往好的方向想,甚至比起壞事,更能鮮明地描繪好事。不過,這種特性如何反映在腦部活動上,一直沒有明確答案。

神戶大學研究團隊動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找來25至44歲的男女共87人蔘與實驗。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想像各種可能發生在自己或伴侶身上的情境,例如「中樂透」、「送西裝去幹洗」、「被朋友欺騙」等,並同步記錄腦部反應。之後,所有人還需完成心理問卷,以評估各自的樂觀程度。

結果顯示,樂觀的人在想像未來時,與「內側前額葉皮質」相關的腦部活動模式彼此相似;相反地,樂觀程度較低的人,活動模式則顯得零散、缺乏共通性。此外,樂觀的人更能在腦內明確區分「好事」與「壞事」。

「樂觀腦」更懂彼此神戶大學副教授柳澤邦昭(社會神經科學)分析指出,「悲觀的人,有時無法將多數人認爲『好的』未來事件視爲好事,但樂觀的人這樣的情況較少。」他強調,正因爲在處理未來事件時具有共同的情感整理方式,樂觀的人之間更容易理解彼此,也因此比較能維持社會關係。

研究動機:對抗孤立與孤獨柳澤副教授同時專長於社會心理學,他指出,本次研究雖以「樂觀性」爲題,但背後動機其實源於對「社會孤立、孤獨」問題的關注。他長期觀察到,新鮮人與大學生特別容易陷入孤立,而在那些能順利建立人際關係的人身上,總能看見「樂觀」這個共通點。這也成了研究的出發點。

研究進一步發現,樂觀者在想像未來時,腦部資訊處理的架構具有共通性,呈現一種「平均特徵」,悲觀者則顯示出各自獨立的模式,缺乏共通性。

專家提醒:不需一味模仿樂觀不過,研究團隊也提醒,這並非要人們「硬是去模仿樂觀者」。柳澤副教授強調,「能夠用不同方式理解世界,有時是一種重要的能力與個性。我們研究者本身就是以獨特性爲價值。而我們之所以不會孤立,正是因爲身處一個能理解彼此獨特性的研究社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