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診所拍磁振造影、電腦斷層?放射師、醫界看法兩極
醫事司今日開會討論是否開放醫院外的醫療機構,如診所、健檢中心設置磁振造影(MRI)及電腦斷層(CT)。( 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越來越多民衆重視定期健檢,但臨牀觀察,要拍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CT)檢查,許多人要等一個月。衛福部醫事司今日(21)下午開會討論,是否開放醫院外的醫療機構,如診所、健檢中心設置CT及MRI,讓急需檢查的患者和自費健檢民衆分流,然而放射師與醫院各協會意見不同,會議暫無定論。
醫事司今日(21)邀集7大醫事協會,討論是否開放診所及健檢中心設置CT、MRI。根據現行「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只有醫院能設置CT、MRI,但近年各項篩檢、自費健檢盛行,加上放射師人力缺乏,患者等待時間較久,醫事放射師認爲,應開放醫院外醫療機構設置。
醫事放射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杜俊元指出,醫院執行健保業務需要排程,近年又多出各項篩檢及健檢,壓縮到第一線工作人員,因此希望透過醫院、診所分流,將自費健檢項目分流到基層診所,減輕人員負擔。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放射師希望開放,讓他們通過國考後除了到醫院,也能到診所或健檢中心就業,選擇更多;不過,臨牀上拍攝CT、MRI,需要有負責操作的放射師,以及負責判讀結果的放射科醫師,但目前這兩塊人員都較爲不足。
參與會議、持反對方的其他協會也擔心,如果開放診所設置,可能導致放射師離開醫院,因此傾向在醫院內部做分流,而非開放醫院以外醫療院所設置。不過,杜俊元反駁,就是因爲醫院內部分流實施多年,卻仍無法消化業務量,才希望另尋新的方法。
杜俊元說明,全國通過國考、可以執業的放射師共1萬2千多人,但實際在醫院工作者僅7300多位,等於約5千人不想投入醫院,多數是因爲薪資僅3萬初太低、要輪三班等環境不友善因素,導致投入醫院意願低落。
另外,反對方也擔心,廣設自費健檢中心,可能有增加輻射量疑慮。杜俊元強調,相關設備及環境的設置,一定會遵照法規標準,符合品質保證,輻射量並不會有超標疑慮。針對今日會議結論,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並沒有拍板定案,主要是收集各方意見,後續會再行討論,不過會議中各協會皆表示,會努力提升放射師的執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