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淪打工仔!82歲阿嬤努力一生 因1硬傷退休夢碎

退休金規劃越早開始越好,且要定期調整。 (圖:shutterstock/達志)

有越來越多國家成爲「超高齡社會」,老年貧窮問題引人關注。美國一位82歲的婦人惠特利(Patricia Wheatley)正是典型例子,她一生勤奮任教、攻讀碩士學位,卻因爲對理財缺乏興趣,如今仍無法退休,只能靠打工維生。

根據《商業內幕》報導,惠特利的第一份工作是小學音樂老師,之後在初中任教多年,婚後,她辭職在家照顧孩子,並協助丈夫經營牙醫診所。直到1990年代末期,她才重返職場擔任代課老師,2000年丈夫過世,爲了兼顧家庭與經濟,她希望能在家附近找到工作,卻發現音樂相關職缺稀少,於是轉而投入輔導領域。

57歲時,惠特利重返校園攻讀碩士,最終在當地學區擔任輔導老師,這份工作做到2014年,退休後,她又代課了四年,但因壓力過大選擇離開。她原以爲能稍作休息,卻發現收入不足以維持生活,只得繼續工作。

朋友邀惠特利到船舶用品店幫忙,她便從接電話、整理文件做起,靠時薪16美元(約新臺幣490元)維生,她坦言,自己年輕時不懂理財,「我不是揮霍的人,但對投資完全沒興趣。」如今雖已還清房貸,但仍需支付房屋稅、保險與車貸,生活吃緊。

她的故事提醒民衆理財的重要性。理財作家夏韻芬曾在《商業週刊》撰文指出,退休族應謹慎配置資產,她建議,可將部分資金投入定存,雖然利率不高,但穩定的利息收入能提供長期現金流,是最保守且安全的選項;其次,可選擇投資具穩定配息紀錄的「股息型股票」,特別是大型企業或產業龍頭股,這類公司財務穩健、分紅穩定,能持續帶來現金分紅;再者,若資金充裕,也可考慮購買租賃型不動產,透過房租收益累積穩定的被動收入,增加退休後的財務保障。

被稱爲「樂活大叔」的理財達人施升輝也曾提醒,退休族應以保本爲首要原則,優先選擇低風險的投資工具。他認爲,追求年報酬率約5%的穩定收益已非常合理,像是臺股市場中許多高股息ETF,平均都有5%以上的股息殖利率,既能參與市場成長,又能穩定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