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孃舅”專解疙瘩事——“‘微網格’裡看治理”系列報道
“孃親舅大,咱以孃家人身份調解,關係一下子就近了。”“老孃舅”矛盾調解工作室發起人盧運道嗓門洪亮,總愛用這句話開場。
3月21日中午時分,新鄉市衛濱區鐵西街道飛機場社區,一間掛着“老孃舅”矛盾調解工作室牌子的房間,不斷有人進進出出。
推開門,幾位白髮老人或伏案記錄,或輕聲勸解,手邊的茶杯冒着熱氣,牆上的錦旗層層疊疊——“調解有方,爲民解憂”“百姓貼心人”……
這支平均年齡超過67歲的隊伍,由老幹部、老教師、老模範等“五老”人員組成。
“中國人注重親情,有句老話‘孃親舅大’。轄區周圍鐵路系統、供電公司等單位多,老黨員、老幹部多,論年齡叫個長輩不過分。”該社區黨委第一書記盧運道笑着回憶起“老孃舅”的由來,“2012年,我拉着4位不同崗位退休的老黨員成立了‘老孃舅’矛盾調解工作室,專門解決社區裡的疙瘩事。”
“這飛線充電不安全,附近就有充電樁,電費貴不了啥,而且,兩輛三輪車堵單元門口多礙事兒啊……”該社區西苑南小區裡,兩戶居民因爲三輪車飛線充電相互影響產生糾紛而鬧到了社區。工作室成員馮超傑找到當事人耐心調解,最終兩人意識到自身問題,答應今後不再飛線充電。
“一有矛盾,當事人各有各的立場,有人生氣說難聽話,上門調解吃閉門羹,啥情況都能遇到。想要當好一名調解員,必須熱心調解工作,有擔當、有責任心。”成立之初就加入“老孃舅”的老黨員郭文學說,“調解過的鄰居端來的一碗餃子,送來的一把自己種的青菜,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大家都在一個社區甚至一個小區,擡頭不見低頭見,調解時更應以和爲貴,妥善處理矛盾。”2023年退休後加入“老孃舅”的老乘警李勇一“上崗”就調解了幾起矛盾,深有感觸。
調解工作需要技巧和方法,盧運道和調解員們幹中學、學中幹,不斷積累經驗,總結出了“3461”網格化管理工作法、“5+5”矛盾化調工作法和“五老六員”治理工作法等。
穿梭在社區網格之間,活躍在服務羣衆一線。截至目前,這支“五老”隊伍已成功調解鄰里瑣事、矛盾糾紛等疙瘩事2000餘起,成功率達98%以上。
老有所爲,爲霞滿天。去年年底,在全國離退休幹部“雙先”表彰大會上,“老孃舅”矛盾調解工作室榮獲“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集體”稱號。
“先遞一杯水,再誇三句好,最後解心結。”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調解記錄本上,盧運道扶了扶老花鏡,在“今日調解記錄”欄寫下:圓滿解決。(記者 趙若郡 代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