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檢人力荒 桃園15人每人負責400工地
桃園市和臺中市面臨勞檢人力荒,桃園審計處質疑,近年營造業職災及職場過勞疑慮案件頻傳,現有勞檢人力不足,桃園勞動局迴應,層層轉包等高風險工地,將加派人力稽查。臺中市審計處指出,中市勞檢員人力流動大,缺口達3成。中市勞工局表示,將持續補強勞檢人力,並推動員工關懷與訓練,盼留才久任。
桃園營造工地規模龐大,去年第4季核發建築執照樓地板面積達237萬平方公尺,佔全國21.88%,年增逾150%,但去年營造業墜落死亡就達11人,與新北並列六都第一,另有3起營造業罹災受傷勞工未投保勞工保險。
審計處指出,桃園勞檢員僅約15人,需負責逾6千件建照工地與公共工程,平均每人400件,檢查能量不足;市府推動「營造安檢App」及AI影像辨識系統,但短期難以補足人力缺口。桃園勞檢處迴應,桃園營建工地多,人力不足難以因應,鎖定高危險工地加強稽查。
勞檢處科長劉信良說,營造工程重大職業災害死亡多,因工地屬高度動態化場域,業者以成本與進度優先、層層轉包,職災風險傳遞給未有整合管理能力的包商,將加派人力每2月檢查,違規就開罰,並檢查同廠商其他工程。
臺中市勞檢員編制約100人,實際人力僅7成,缺口達3成。臺中市審計處指出,2021至2024年職災千人率均高於全國,但檢查人力未相對增加,檢查量能不足;未建置工地基本資料名冊,未能針對高風險者優先增加檢查頻率,要求改善。
中市勞工局迴應,已建置營造工地高風險列管名單,依風險分級監督、輔導及調整檢查重點;針對申訴案件、職業災害案件等,依實際情況滾動調整檢查重點項目,有效提升檢查成效。
勞工局表示,聚焦高風險產業,強化墜落、火災、倒塌等重大危害的專案檢查,推動「金安心工程計劃2.0」與「智慧工地科技防災」,鼓勵業者導入AI影像監控、AIoT感測器及電子圍籬等技術,逐步降低職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