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皮書: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基本覆蓋所有統籌地區
新京報訊(記者吳爲)4月18日,《中國醫療保障支付方式改革發展報告(2023-2024)》藍皮書在京發佈。據國家醫保局介紹,我國按病種付費模式已基本覆蓋全國所有統籌地區,患者住院自負費用穩中有降,就醫經濟負擔持續減輕,醫保基金使用效率與醫療機構收入結構同步優化。
藍皮書就當前的醫改重點回顧了我國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進展成效,精選部分國家和地區醫保支付方式的先進改革經驗,並對下一階段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形勢和重點進行展望,提出相關對策建議。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保研究院執行院長、藍皮書主編應亞珍介紹,當前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順利收官,各地積累了改革實施經驗,改革成效逐步顯現。改革成爲醫保基金安全、有效的重要槓桿和手段,有助於參保人實現合理支付費用和享受同質化服務,也助力醫療機構開展分級診療。
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副司長徐娜表示,支付方式改革目前已取得積極成效,我國已初步建立以按病種付費爲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按病種付費基本實現全覆蓋,形成全國“一盤棋”。
截至目前,全國393個統籌地區中,實施按病組(DRG)付費191個、按病種分值(DIP)付費200個,天津與上海兼具兩種付費模式,實現了統籌地區全覆蓋、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全覆蓋、病種覆蓋率達到95%、醫保基金覆蓋率達到80%。“支付方式改革成效初顯,醫、保、患三方初步共贏。”徐娜說,改革後,醫保基金運行平衡、使用效率提升;醫療機構獲得更多醫保結餘,內部收入結構改善;患者就醫經濟負擔減輕,住院自負費用穩中有降。
此外,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納入按病種付費管理穩步推進。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除了6個省級統籌省份和11個不作爲就醫地的統籌地區以外,23個省份的235個統籌區開展了省內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納入按病種付費管理,177個統籌區已實際付費。
“改革實施中還存在困難和問題,改革提質增效面臨着新挑戰。”應亞珍說,例如醫保籌資、待遇保障和醫藥費用之間存在“三角”不均衡;醫療服務供給側處在運行變化期,監管難度加大;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邁入深水區,深層次矛盾凸顯等。深化支付方式改革需從理論、政策、技術、方法等層面持續完善、不斷探索,着力提升按病種付費實施質量、全面實施多元複合支付方式、推進“三醫”協同發展治理。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