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首談「臺灣之盾」 知情人士:國防預算也帶動軍工產業
賴清德總統出席114年國慶大會。內政部發言人室/提供
今天是中華民國114年國慶日,賴清德總統發表雙十談話,內容聚焦於強化國防實力。賴總統提及,將透過新的國防預算,達成三大目標,其中首度亮相的「臺灣之盾」(T-Dome)備受外界關注,將建構臺灣嚴密防空系統,爲臺灣編織保護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防護網。
據瞭解,賴總統設立新階段的國防發展目標,對內從國防自主、強化戰力、厚植國防軍工產業實力,到對外與國際友盟國家合作,確切拉出一條自由民主防線,展現臺灣以實力護和平的戰略自信。
賴總統點出,民主臺灣是印太和平穩定的樞紐,因此作爲國際社會負責任一員,臺灣必須增強實力,以維持並守護臺海和平穩定現狀。
賴總統談話中再次向國人和國際社會宣示,明年度國防預算將按照北約標準,提高超過GDP 3%;並會在2030年前,達到GDP 5%,並首次正式具體論述「國防特別預算」要達成的三大目標。
第一,首度亮相的「臺灣之盾」(T-Dome),建構臺灣分層防禦、高度感知、有效攔截的嚴密防空系統,爲臺灣編織保護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防護網。
第二,加強引進、結合高科技及AI技術,建構智慧化防禦作戰體系,發揮不對稱戰略嚇阻效能。
第三,持續投資國防創新科技,與先進國家軍工產業合作,厚植國防與軍工產業的實力、深化本土供應鏈、提升國防工業能量,進而成爲友盟信賴的安全合作伙伴,共同排除紅色供應鏈,爲自由民主國家建立國防信任,一起建構守護自由民主價值的堅強防線。
賴總統的三大目標,對內從強化國防自主、提升不對稱戰力、厚植國防軍工產業,對外則要與理念相近國家合作,拉出一條捍衛自由民主的和平防線,在地緣政治變動的局勢下,展現臺灣的戰略自信。
知情人士指出,國防預算不單牽涉國家安全,在國防預算基礎之上,也將帶動國防、軍工產業發展,進而擴大內需,國防預算也可視爲經濟預算。賴總統提國防預算,第三個目標即爲持續投資國防創新科技,厚植國防與軍工產業實力。
事實上,透過本土研發、設計、生產、製造,深化本土供應鏈,帶動與加速基礎工業升級轉型,進而延伸讓年輕世代擁有更多機會投入創新與高科技AI技術研發領域,可以說國防特別預算背後更有賴總統的經濟戰略佈局。
至於賴總統拋出國防特別預算與臺灣之盾,其實有脈絡可循,並非突然。早在國慶前一天,對外,賴政府預先佈局鋪排投書國際媒體。
美國學術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9日刊出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以〈臺灣「以實力促進和平」的計劃─韌性投資如何嚇阻北京〉爲題的專文,內文借鏡烏克蘭、芬蘭、以色列等國在全社會防衛經驗,直指和平不能靠綏靖主義維持,並向國際社會說明臺灣現行強化防衛韌性策略,呼籲民主國家積極合作。
這與賴總統雙十談話中所提「實力不只要透過軍力,也要透過全社會的韌性」、「全民參與,自助助人」不謀而合。
投書中特別提及,賴總統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每季與公私各界檢討進度並跨界協調,同時舉辦「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與來自美國、英國、歐盟等多國民主夥伴交流。
今年7月份也有大規模演習,政府各部會參與其中,強化軍事訓練,這凸顯防衛觀念的根本轉變,臺灣已從「純軍事防禦」邁向「社會整體存續」的新階段。目標不僅是抵抗侵略,更要在壓力下維持民主運作、經濟穩定與制度連續性,削弱北京在灰色地帶與混合戰領域的滲透手段。
至於對內,國防部9日公佈新版「國防報告書」,區分「戰略環境」、「堅實國防」、「和平基石」、「國防管理」,闡述當前印太區域情勢、我國面臨的安全挑戰。
報告書中首次提到去年成立的「國防創新小組」(DIO),聚焦無人系統、反制無人系統、AI應用等,未來將持續結合AI新興科技,應用導入于軍事領域。
事實上,國防部DIO以創新科技及現貨裝備,消減「形式主義」部隊管理,強韌後勤管理、深化全民國防、穩固國防人力及強化督察效能,以厚植整體國防戰力,與賴總統強調的結合高科技及AI技術、建構智慧化防禦作戰體系,並持續投資國防創新科技也相互呼應。
從國際投書到國防部公佈「國防報告書」的雙重鋪陳,賴總統再於國慶談話中宣示國防特別預算及要達成的三大目標,面向全體國人及國際社會進行表達臺灣明確立場,可見賴政府自信、穩健、負責任的溝通戰略。
中華民國114年國慶大會。內政部發言人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