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杯「雲朵鹽水鴨」?奶茶名字太抽象 業者揭幕後考量
現在的奶茶名稱,爲什麼越來越難看懂了?(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壹讀》報導,走進一家奶茶店,擺在你面前的第一大難題,很可能是看不懂菜單。最近,「感覺現在的奶茶名都很古風」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不少網友表示奶茶名就像皇帝賜的封號,根本看不懂,去現場點單名字都說不出口。還有人調侃道,「奶茶基礎,名字就不基礎」。
當你以爲「藍田仙人」、「黛玉」指的是人物角色,「少年遊」是詞牌名,「雲朵鹽水鴨」就是道菜的時候,這些名稱已經悄悄登上了奶茶店的菜單欄。
爲什麼現在的奶茶名都這麼抽象?
一、千奇百怪的奶茶名
如今的奶茶名,既有花樣繁複的「抽象選手」,也不乏清楚好記的簡約款。
霸王茶姬原葉鮮奶茶系列的名字「國風味」十足。伯牙絕弦、青青糯山、萬里木蘭等多款原葉鮮奶茶均含有優質牛乳和冰勃朗非氫化基底乳,主要區別在茶底上。如果單看它們的名字,並不能看出口味和配料有什麼不同。
除了原葉鮮奶茶,霸王茶姬的「遠山鮮沏篇」飲品名字也帶有濃厚的古典韻味。比如萬象春、花田塢、醒春山等,乍一看也讓人摸不着頭腦。
茶顏悅色的飲品名字也有自己的特色,生亦如夏花、天天在向陽、人間煙火、不食人間煙火等,要是不看下面介紹產品的小字,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麼飲品。
古茗也不例外,雲深幽蘭、雲霧梔子、四季沁春等名字也不太容易理解,雲朵鹽水鴨更是像一個菜名。
此外,還有一些主要紮根當地市場的奶茶品牌,奶茶名字也同樣「抽象」。
例如南京的茶飲品牌拾叄茶,其飲品名字均出自古詩詞和文學作品,品牌還特別在菜單上標註了每一款名字的由來。
「老樹昏鴉」出自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作個閒人」來自蘇軾《行香子·述懷》中的「幾時歸去,作個閒人」;「木樨清露」取自《紅樓夢》第三十四回:「襲人看時,只見兩個玻璃小瓶,卻有三寸大小,上面螺絲銀蓋鵝黃箋上寫着『木樨清露』,那一個寫着『玫瑰清露』。」
蘇州的梧桐姥姥在給產品取名時,一部分選用的是描述人物特質、身份標籤或形象的流行詞,比如單身貴族、躺平斜槓、女神,還有一部分則是聚焦個人情緒和感受,如好事發生、吉時已到、辛苦了等,但不管哪一種都不好理解。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奶茶名字都很繞,也有通俗易懂型的奶茶名。
古茗「果茶·真果肉」系列的大部分飲品,名字都是走直接風格,如青橘檸檬水、冰搖黃皮桃、桃桃烏龍冰等,根據名字就能判斷出具體配料。
喜茶、奈雪、一點點的飲品名字也大多直截了當,每一個系列的飲品名字基本上都囊括了配料,淺顯易懂。
與奶茶形成對比的,是咖啡系列飲品。
不管是較爲平價的瑞幸、酷迪,還是M Stand、星巴克等,咖啡飲品名字都相當直接,想喝哪一款看名字就能直接下單。
同樣是現制飲品,爲什麼大家取名差別這麼大?
二、奶茶名怎麼這麼抽象?
先來了解產品名的作用。產品名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關鍵信息,對多數產品名而言,「讓消費者知曉產品類型」是其核心任務,此外,產品名還需要通過某些「限定詞」來展示產品特點。就奶茶來說,名字中一般要出現原料或其他能點明屬性的詞語來說明「是什麼」,如果還有突出產品特色的字詞那效果更好。
比如奈雪的孫策·楊枝甘露酸奶昔、劉辯·不加糖血橙西柚等多款飲品就兼具這兩點,其中「楊枝甘露酸奶昔」「血橙西柚」點名了產品類型,「孫策」「劉辯」是聯名主題。
那麼,那些讓人看不懂的名字又怎麼解釋?
這在很大程度上和品牌的定位有關。
美國著名營銷專家艾·里斯和傑克·勞特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營銷理論:定位理論。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要在預期客戶的頭腦裡給產品定位,而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創造出新的、不同的東西,而是改變人們頭腦裡早已存在的東西。
具體到奶茶上,定位主要分兩步。
第一步是品牌明確自身的定位。品牌定位確立後,第二步就需要讓品牌在顧客心中定位,此時,產品名就顯得尤爲重要了。艾·里斯曾提出,在定位時代,你能做的唯一重要的營銷決策就是給產品起名。
前面這些看似「奇怪」的名字,很多都是新中式國風品牌的飲品。霸王茶姬告訴《壹讀》,這樣的產品名和品牌定位有關,早年霸王茶姬的定位更偏國風,「希望產品名能成爲吸引大家瞭解文化的一個入口」。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竇東徽對《壹讀》表示,在行業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的情況下,商家爲產品取獨特且較長的名字,有助於實現產品差異化,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引發好奇和嘗試。
珍珠奶茶、茉莉奶綠等聽起來平平無奇,對比之下,醒春山、木蘭辭就顯得新鮮有趣多了。
另外,奶茶名字風格多樣還和奶茶功能的轉變有關。
過去,奶茶更多是用來解饞,而現在,人們喝奶茶更因爲它能提供情緒價值。《2024有意思生活方式報告》顯示,在購買現制飲品的主要動機上,52.89%的選擇了情緒價值,位列第一。
喝了就開心,成爲人們買現制飲品的主要原因。而一款風雅、特別的產品名,無疑是重要的情緒價值來源。
梧桐姥姥的產品名更是直接點明顧客的情緒需求,比如好事發生、吉時已到、恭喜發財,梧桐姥姥的工作人員對壹讀表示,他們希望奶茶從名字上就能給顧客提供情緒價值,讓顧客在喝不同的奶茶時收穫不一樣的心情。
至於爲什麼咖啡並未捲入起名旋渦,或許和其功能性價值有關。
根據《2025中國城市咖啡發展報告》,「90後」和「80後」是中國線上咖啡消費主要消費羣體,他們將咖啡作爲日常提神和社交的重要飲品。從餓了麼平臺外賣咖啡訂單時段分佈來看,2020—2024五年間,早餐時段的外賣咖啡消費比例從24.3%提升至30.3%,反映了消費者在早晨使用咖啡外賣服務的需求大幅增加,「咖啡喚醒」的消費習慣養成。
喝咖啡或許也能提供情緒價值,事實上也確實有一些咖啡館,給咖啡也起了難懂的名字,但對於追求用咖啡提神醒腦的人來說,效率和直接纔是他們需要的。或許也是因此,咖啡的名字多以直白風格爲主。
再回到奶茶名上,花哨、新奇就一定好嗎?
得看飲品的類別。竇東徽表示,如果是大衆較爲熟知的經典飲品名字,改爲新的名字可能弊大於利。
改動經典名字的弊端不少。首先,根據易得性直覺原理,人們會偏好熟悉的事物,強行換名字會製造陌生感,增加認知和了解的成本;其次,對於本身就很雅緻、消費者接受度和認知度較高的名字,換個名字未必能超越原版,弄不好會弄巧成拙;最後,新名字可能會吸引出於體驗新奇目的的消費者,但當他們品嚐後發現就是原本熟悉的產品時,也會有失望情緒。
複雜、抽象的奶茶名雖然是飲品的個性化表達,但要想長期留住消費者,還是要看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