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明年國防預算達GDP3.32% 2030年前達GDP5%
▲總統賴清德出席「114年軍人節暨全民國防教育日表揚大會」。(圖/記者呂佳賢攝,下同)
記者陶本和/臺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2日出席「114年軍人節暨全民國防教育日表揚大會」,感謝獲獎楷模及團體守護國家安全的付出。他也提到,當前的安全環境比以往更加嚴峻,唯有強化國防戰力,落實全民團結,才能真正守護國家主權與民主自由,臺灣明年度的國防預算達到GDP3.32%,並可望在2030年前達到GDP5%。
賴清德致詞時表示,明天就是軍人節,這一天不僅是屬於全體國軍官兵的節日,也是屬於所有珍惜自由民主、守護臺灣的國人共同的日子;更是國家對軍人的尊崇,對忠誠、勇氣與犧牲的禮讚,同時也提醒着傳揚這份精神及承襲這份責任的重要性。
賴清德表示,身爲三軍統帥,懷着無比感動與光榮的心情,主持今天的「軍人節暨全民國防教育日表揚大會」,要向榮獲國軍楷模、模範團體、全民國防教育傑出貢獻獎、推動全民國防教育考覈評鑑績優單位、敬軍模範及後備輔導幹部楷模等得獎人,表達最誠摯的祝賀與感謝。
賴清德提到,今天榮獲表揚的楷模及團體都是在自己的職務上克盡職責、辛勤付出,經過各級嚴格的遴選與評比後從中脫穎而出。
賴清德指出,獲得少將階主官國軍模範團體的海軍「一六八艦隊」,所屬的「宜陽軍艦」也在今年榮獲國軍模範團體。在艦隊明確及有效率的指導下,年度完成精準飛彈射擊、偵巡與運補護航等任務,更應處中共灰色地帶侵擾的軍事威脅,雙雙獲獎絕非偶然,這展現了全艦隊官兵「同舟一心、團結一致」的錨煉精神。
賴清德表示,榮獲國軍模範團體的「空軍第一聯隊第九作戰隊」肩負南部空域防衛重任,另部署於馬公基地的「天駒部隊」在臺海前線執行戰備巡弋,不分晝夜守護領空,是我國防空的重要支柱。
此外,賴清德也提到,「陸軍裝訓部戰車營第一連」去年接裝M1A2T戰車,在全連官士兵不畏辛苦,夜以繼日學習裝備操作訓練,以及後勤保修的工作,不僅快速熟稔新式裝備的各項操作性能,更在今年7月份完成了120公釐戰車砲射擊,推動陸軍裝備轉型,讓國軍戰力邁向新里程碑。
賴清德說,「軍備局第202廠彈筒所」的杜嘉馨所長是一位深具專業與熱忱的優秀主官,在科研崗位默默奉獻心力於國軍彈藥製造,確保國防後勤穩固,既是專業軍官,也是堅毅母親,展現軍人兼顧家庭與使命的重責大任。
賴清德表示,因爲時間關係無法逐一介紹每位獲獎者爲國家盡心、爲國人盡力的榮耀事蹟,但今天在場的每一位都是保家衛國的楷模,也是國軍精神最堅實的象徵。
他說,今日獲得的榮耀是對大家過去努力的肯定,更是未來持續精進的起點,期勉獲獎同仁珍惜這份榮譽,持續發揮影響力,帶動部隊士氣,並肩負起捍衛中華民國生存發展、以及臺澎金馬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責大任。
賴清德強調,國防不只是軍人的事,更是全民共同的責任。不論是致力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有功和軍人之友社推動敬軍活動的先進,以及協助國防事務的後備軍人夥伴,大家都是國軍官兵最堅實的後盾,更是確保國家安全的關鍵力量。
賴清德期盼,國人持續給予國軍最大的支持與鼓勵,並在各自的崗位上貢獻一份心力,當軍隊、政府、企業、社區與人民團結一起,形成全社會防衛韌性,就能讓「國軍是保護臺灣最堅強的力量」與「全民是國軍最堅實的後盾」成爲臺灣最堅定的共同信念。
賴清德提到,今天也是九二海軍節,67年前的九二海戰,海軍官士兵們以寡擊衆,挫敗共軍想要封鎖金門島的意圖、成功執行運補任務,取得戰略性勝利,爲八二三砲戰的勝利奠定穩固的基礎。他認爲,九二海戰以及後續八二三砲戰的勝利,更證明了真正的和平是來自團結抵抗侵略的決心和堅強的實力。
賴清德指出,當前的安全環境比以往更加嚴峻,近年來中共持續以軍機、軍艦,在臺海周邊進行高強度活動,甚至結合灰色地帶襲擾、認知作戰等手段,意圖改變臺海現狀、削弱國人信心,這不僅是對臺灣民主自由的威脅,更是對整個民主世界的挑戰。
賴清德提到,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80週年,從二戰的勝利到九二海戰以及八二三砲戰的光輝,最寶貴的教訓就是「團結必勝、侵略必敗」。
他強調,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但要的和平是透過實力達到的真和平,唯有強化國防戰力,落實全民團結,才能真正守護國家主權與民主、自由、人權。
賴清德也說,正因國軍是國家安全的基石,政府責無旁貸要做最堅定的後盾,因此去年特別請國防部顧立雄部長全面檢視並提升國軍待遇。從今年4月以來,不論是調升志願役勤務與戰鬥部隊加給或是調升網路戰、戰航管、電訊偵測三項加給,都已經正式生效,實質增加官兵薪資。
賴清德說,國防預算是國家決心的體現,臺灣明年度的國防預算按照北約標準已經達到GDP3.32%,也可望在2030年前達到GDP5%的目標。
他說,首要之務是強化戰力,透過自主研發與對外採購獲得更精良的武器裝備,以堅強的決心和行動挫敗任何侵犯的企圖,讓世界看見我們守護國家安全、維護印太和平穩定的決心。
最後,賴清德肯定所有國軍弟兄姐妹是臺灣的驕傲,國家以大家爲榮,並向所有軍眷致上最深的敬意與感謝。他說,軍眷們不是站在第一線,卻承受着最深的牽掛與等待,每一位官兵背後都有一個爲家庭撐起重擔、默默承擔的家人,軍眷的支持是官兵全心全力投入訓練的力量來源,更是國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