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二戰記憶只剩三叉山

(圖/取自賴清德臉書)

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80週年,賴清德、顧立雄聯手創造了以下紀錄:一,政府施政計劃不敢提抗戰二字,年度預算一塊錢紀念經費未編。二,賴清德提到抗戰一詞的次數爲零,自創毫無法源依據的終戰紀念日替代。三,國防部發言人臉書今年度提到抗戰僅有兩次。四,國防部唯一一本紀念抗戰專書,遭政務辦公室攔腰喊停。五,抗戰紀念音樂會,不敢提日本兩字,當中的抗戰歌曲,全以演奏帶過,連一句歌詞不願唱出,大概是聽到「張燈結綵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這樣激動人心的語句吧,最後更無厘頭成了九一一樂團的獨秀。

賴清德絲毫想不起來,民國34年9月9日上午9時,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簽署降書,呈現臺灣總督用印,俯首投降的歷史一幕,卻念茲在茲在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舉行的次日,一架載有盟軍戰俘的轟炸機因颱風墜毀臺東三叉山,賴清德不說戰俘也是日軍侵略的受害者,因當時臺灣尚未光復接收,負責搜救者也只能聽從日本官員命令行事,在天災中有多人不幸罹難。

盟軍戰俘未能在勝利後與親屬團聚,令人扼腕,臺東當地搜救隊伍遇難,也應追悼,國防部在賴清德一聲號令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馬上動了起來,陸航部隊派出直升機冒險撿拾殘骸,軍聞社也趕緊拍攝專題影片,呼應賴清德所說這是團結帶來和平的寓言故事,甚至是預算嚴重超支,開館遙遙無期的國家軍事博物館,也稱將系統化整理研究展示這段歷史。

試問,爲抗戰而陣亡的132萬餘官兵,誰得到了這樣的尊重與待遇,若無抗戰官兵的奮鬥,即無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與轉變,若抗戰早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前戛然而止,那麼何有聯合國家陣營,即同盟國的成立,日軍兵鋒恐怕早已北進蘇聯或南掠南洋。

中國在英美先歐後亞戰略下,以微薄的資源,稀少的外援,遲滯消耗日軍與日本的戰略資源,始終一致,在歐洲與太平洋戰場上,盟國火力最後居於絕對優勢,戰略轟炸、砲兵掩護、步戰協同司空見慣,而中國戰場的景象卻幾乎全是國軍以步槍、機槍、手榴彈等近戰武器,與敵人近距離拚殺搏鬥,就這樣上下一心,打出了戰後聯合國的格局,打下了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席次,打垮了日本帝國在東北、朝鮮,臺灣、澎湖的殖民統治局面。

就這樣的赫赫之功,賴政府與國防部不願正視,不去紀念,就天天唸叨八田與一及三叉山事故,耳提面命,時刻不忘,烈士天上有靈,看到青天白日依舊,而沐猴而冠若是,不知做何感想?(作者爲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