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再提三叉山 用團結拒絕威權
爲追思「三叉山事件」,政府於今年6月底組成任務小隊,展開爲期4天3夜的安靈行程。9月8日,由陸航CH-47直升機在嘉明湖附近降落,將部分機槍等殘骸載返並暫置保存,後續將由軍事博物館進行系統化整理、典藏與研究。(軍聞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滿80週年,兩岸搶發言權。賴清德總統繼8月15日發表終戰感言後,10日再度提及「三叉山事件」,表示這段歷史提醒我們要用團結,拒絕所有威權野心。但外界批評賴重新詮釋二戰史觀,更有網友猛虧「總統何時談抗戰勝利?」藍委吳宗憲指出,賴總統始終避談中華民國抗戰史,似乎忘了自己是中華民國的總統,竟然一直在「去中華民國化」,中華民國有自己的歷史與憲政體制,這些過往絕非賴清德胡亂解釋就能改變。
1945年9月10日,二戰日本宣佈投降後不久,一架從沖繩起飛,載送自日本俘虜營釋放盟軍戰俘要前往菲律賓呂宋島的飛機,在飛越臺灣中央山脈南段三叉山東北方,遭到颱風侵襲而墜毀,機上25人全數罹難。當時統治臺灣的日本受美方委託,集結當地人組成搜救隊入山搶救,也因狂風暴雨,造成26名搜救隊員身亡。
昨是「三叉山事件」滿80週年,賴透過臉書貼出探索影片指出,作爲總統,帶領國家、守護主權是他最重要的使命之一,除了持續強化國防,確保安全穩定現狀的不受到破壞,我們也要堅定記得這個島嶼上發生的所有事,記得先人們走過的歷史足跡。
賴清德說,80年後,爲了追思這段不應消失的歷史,並告慰這些反抗侵略、救援生命的英靈,今年6月底,政府組成一支任務小隊,懷着深沉的崇敬,跋山涉水重返山頂進行安靈儀式。同時,隊伍也深入山林,探勘飛機失事地點;9月初,正式載返殘骸下山,規畫未來能有更妥善、有系統的紀錄與保存。
賴總統強調,當我們省思二戰帶給人們「團結必勝、侵略必敗」的共同教訓時,80年前,曾經有這樣一羣人,無分國籍血緣,不再用同盟、軸心區分彼此,只爲了搭救生命而奮不顧身。這段人道救援故事,提醒我們「要用團結,拒絕所有威權野心,併爲彼此守住自由民主、區域穩定,才能奠定和平」。
吳宗憲表示,賴總統似乎忘記自己是中華民國總統,賴種種作爲看起來就是要切割、想要「去中化」,也就是去掉中華民國,不曉得這些行爲是否都是爲了鋪陳10月10日的國慶演說?希望賴屆時不要發表任何破壞局部穩定的言論,否則對全國人民,甚至美國、日本都會造成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