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潮玩神話告急 價格崩跌背後的品牌迷航
曾被視爲盲盒經濟奇蹟代表的Labubu,如今卻走向另一個極端。二○二五年以來,其價格與熱度雙雙下挫,二級市場價值大幅縮水。
文.吳逸家
這一現象不僅牽動整個潮玩市場的神經,也揭示了當代年輕消費者心理與投資邏輯的轉變。Labubu的沉淪,是單一品牌的失策,還是整個潮玩產業泡沫化的前兆?
從頂流神話到價格腰斬
Labubu 價值錯位的警訊
二○二三年一隻限量款Labubu在二級市場被炒至人民幣八五○○元,成爲年輕人眼中最具代表性的潮流符號。但進入二○二五年,這一切急轉直下。
原價數百元的單品,部分已跌至人民幣一○○元左右;如「骷髏 Labubu」,目前市價不足二八○○元,跌幅超過六成。且去稀缺化現象明顯,原先一盒難求的「原始人 Labubu」整盒價格如今跌破首發原價三十%。這也導致市場信心下滑,收藏家也頻頻發聲表示「整牆 Labubu 看了只覺心酸」、「囤貨如囤雷」。
從明星產品到無人問津,Labubu 的行情下滑不僅是一次品牌危機,更突顯出「盲盒炒作經濟」正面臨市場修正。
盲盒熱潮退燒?
炒作機制面臨結構性失靈
潮玩的核心驅動,原本建立在「稀缺性」與「故事性」之上。但 Labubu 的成功卻過於依賴三個策略公式。
一、限量與盲盒機制:製造「錯過即失」的購買壓力,鼓勵衝動與重複消費。
二、主題快閃與高頻新品:用大量主題與聯名佔據視覺與社羣聲量。
三、次級市場推波助瀾:黃牛與炒家進入,讓價格脫離實際價值。
而這套邏輯如今也出現三大瓶頸。供給過剩:二○二四年 Labubu 發行超過四十款主題,消費者審美疲勞,稀缺性崩潰。投資導向轉變:盲盒不再被視爲短期套利工具,投資者與炒家迅速撤退。消費者意識升級:年輕一代正由「情緒消費」轉向「功能消費」與「價值衡量」。
且根據中國大陸消費者聯合會二○二五年第二季調查,超過六十七%的十八至三十五歲受訪者表示計劃縮減非必要性支出,潮玩、盲盒、手辦等均爲首波「理性降級」對象。
泡泡瑪特的品牌十字路口
全球野心與本土迷失
Labubu所屬品牌泡泡瑪特(Pop Mart),是中國大陸潮玩市場的開創者與擴張者。在品牌戰略上卻出現明顯的兩難,如IP 過度稀釋,讓Labubu系列過於頻繁推新,包括叢林、恐龍、海洋、節日與跨界聯名,創新乏力導致玩家認知疲乏。加至全球擴張分散資源,也讓泡泡瑪特過去兩年大力佈局北美、日韓與東南亞市場,開設逾六十家門店,卻在本土經營核心用戶上顯得力不從心。
最後是聯名行銷過度商業化,Labubu與咖啡、服裝、潮牌等跨界合作成常態,品牌辨識度與精神內核逐漸模糊。作爲旗艦IP,本應承擔品牌價值核心,但在短期商業壓力下逐漸「周邊化」,最終讓忠實玩家產生「背離感」。
從流量紅利到情感迴歸:
潮玩產業的未來啓示錄
Labubu 的衰退,並非潮玩行業的終局。恰恰相反,這可能是一次價值重構的契機:
趨勢一:IP內容力將勝過商業話題性
未來的潮玩消費者,將更看重角色故事、設計語言與創意深度。IP 不再只是「好看可愛」,而要能夠承載世界觀與文化連結。
趨勢二:品牌須回到用戶經營與長期主義
泡泡瑪特若能從產品快速變現,轉向深耕社羣經營、限量與收藏體系制度化,Labubu 仍有重塑空間。
趨勢三:市場將進入「去金融化」的冷靜期
炒家退出後,潮玩市場將走向內容驅動與審美主導的穩定階段,真正有創造力的設計師與工作室反而會脫穎而出。Labubu 的暴跌,不只是一次消費降溫現象,更是潮玩產業從「快速盈利期」邁入「深耕價值期」的象徵。
當流量退潮,誰纔是真正有靈魂的角色與品牌?這場修正,將淘汰浮華與跟風,留住創意與情感。潮玩,不應只是「炒」出來的符號,而是文化與情感的具象化。
卓越雜誌2025.8號4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