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影響力 北京當中東調停者2.0
大陸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右)13日在北京會晤伊朗外交部副部長加里布巴巴迪(左)。(摘自大陸外交部官網)
中俄伊三國14日在北京成功舉行伊朗核問題會晤,併發布聯合聲明。從2023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復交、2024年巴勒斯坦各派系代表齊聚北京、再到這次2025中俄伊北京會談,中國作爲負責任大國的中東調停者角色,已走向2.0。
香港01報導,中俄伊三國海軍艦艇在伊朗查巴哈港(Chabahar Port)附近海域「安全紐帶2025」聯合演習結束次日,中俄伊北京會晤旋即登場,看似常規的外交會晤,顯得頗不尋常。
2023年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在北京實現破冰和解,恢復邦交。2024年巴勒斯坦14個政治派系代表齊聚北京對話,簽署結束分裂、加強團結的《北京宣言》。中方爲中東和平所做努力,國際社會看在眼裡,此次伊核問題談判,德黑蘭再次找上中國當東道主,其來有自。
美國自2018年川普上一任期片面退出《伊核協議》並重啓制裁後,伊核問題陷入長期僵局。日前川普對伊朗極限施壓,威脅不談就打,但在伊朗新總統裴澤斯基安看到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白宮大吵一架後,幾天前也撂重話不談了:「看你要怎樣就怎樣吧,隨便你!」
香港01分析,中俄伊是如何「綁定」的:伊朗是中國第三大原油供應國,俄羅斯是關鍵能源夥伴。藉由推動本幣結算能源貿易、共建波斯灣--中亞運輸走廊,三國試圖構建出一個「去美元化」的能源網絡,對衝美國金融霸權。
此外,伊朗的飛彈技術、俄羅斯的軍事經驗與中國的基建能力,形成互補性區域安全架構,聯合護航紅海航道、反制西方威懾。且不同於美西方「以壓促變」舊邏輯,中俄主張透過對話鬆綁制裁。合起來看,便是很重要的「發展權」。
這種基於發展權的談判架構,直指美國單邊制裁的合法性危機。過程中,中國的角色從「調解者」到「議程設置者」,已從調停者走向2.0:不再侷限於勸和促談,而是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且進一步推動區域整;以《中伊25年合作協議》爲支點,聯通中亞、南亞、中東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