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消費已成宏觀政策重點 專家:降息等政策是刺激消費有效手段
貨幣政策作爲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對穩定經濟大盤、推動高質量發展有着關鍵作用。而在當前,貨幣政策的重心正在轉向提振消費。
由此,如何提振消費成爲近期市場熱議的話題。貝殼財經記者近期就此話題採訪了多位專家學者均表示,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
有業內人士指出,央行最新發布的《2025 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通過專欄形式講述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具體措施就是最好的印證。
“在擴大消費的政策選擇與排序中,最優先和最見成效的是逆週期政策,可帶動全社會收入和消費在短期內顯著增加。”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表示,降低政策利率和擴大公共投資是逆週期政策的重點內容。
提振消費的重要性仍在持續提升
《報告》在專欄中指出,提振消費是當前擴內需、穩增長的關鍵點。 近年來,國內消費增速有所放緩,但在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下,消費市場活力正逐步釋放,增速呈現穩步回升態勢,展現出復甦向好的積極信號。
近年來,提振消費的重要性持續上升。3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其內容包括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行動、消費品質提升行動、消費環境改善提升行動、限制措施清理優化行動,以及擴大消費的完善支持政策。
張斌指出,在當下的國內外環境下,提振消費的重要性得到凸顯。過去二十年中國居民消費率經歷“下降—上升—再下降”的三階段波動,主要由消費傾向變化與初次分配收入佔比變化驅動。消費率變化背後的主導因素是工業化潮起帶來2000年-2010年的消費率下降,潮落帶來2010年以後的消費率上升,疫情帶來短暫的消費率再次下降但並不改變消費率上升趨勢。
張斌還表示,與類似發展階段的經濟體相比,中國居民消費率低約14個百分點,主要差距來自消費傾向和初次分配收入佔比。對我國消費傾向偏低可能的解釋包括高房價、低生育率、農民工安家困難和收入分配差距大等。
此外,另有業內專家指出,我國最終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相比美日等國家還較低,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有較大潛力。面對外需的不利衝擊,有必要將促進消費內需置於更加優先的地位。
提振消費最優先方法是逆週期政策
如何有效提振消費?張斌認爲,結合當前經濟形勢,要堅持局部優先原則,涉及改革的部門和政策儘可能少,對體制機制配套要求相對較低;要堅持增量優先原則,先做增量,有了增量打開政策空間以後更便於做存量;要堅持政策效力原則,對提高消費傾向或者居民收入佔比的效力越強,該政策選項越是優先。
“最優先也是最見成效的方法是逆週期政策。”張斌介紹,擴大消費應優先通過逆週期政策提高GDP增速,帶動收入和消費同步回升,降低政策利率和擴大公共投資是逆週期政策的重點內容。
在張斌看來,短期內政策阻力相對較小、應該儘快推出的政策是鼓勵生育、都市圈建設和農民工安家相關的政策。而需要長期堅持、久久爲功的政策:提高服務業佔比的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支出,以及增加對居民的投資分紅的政策。此外,需要伺機而動的政策是通過二次分配降低收入不平等的政策。
此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指出,一項研究表明,若給城裡打工者城市居民身份或社會保障,即使還未享受這些服務,其消費需求也會有所增長。因此他建議,要把政策重點更多放在對經濟發展做出過非常大的貢獻,但沒有享受到同等社會保障的人身上,完善他們的社會保障。
事實上,相關消費政策正在不斷髮力。央行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宣佈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教育等服務消費重點領域和養老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市場專家認爲,此項政策從消費供給端發力,能夠更好滿足羣衆消費升級的需求,未來與財政及其他行業政策配合,還可體現更多協同效應。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