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規力撐“敢消費”,消費政策“組合拳”直擊擴內需痛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柳寧馨 杭州報道

當前,我國對擴內需的重視程度和推動力度不斷加深加大。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列出2025年重點任務時,首項任務就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需求側加大政策力度,着力促進居民增收減負。3月1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介紹,《方案》注重供需兩端綜合發力、統籌促消費和惠民生、強化消費政策協同。

浙商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林成煒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爲未來需求側發力的核心,消費有望從順週期變量轉變爲逆週期變量。“在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把消費作爲逆週期的發力手段需要一個凝聚共識的階段,所以我們預判消費發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促消費、擴投資要良性互動

《方案》進一步論述了消費供給與需求的關係。一方面提出真金白銀的政策舉措,另一方面提供更多元、更普惠的消費供給。

“解決當前消費供給結構性矛盾的關鍵在於通過供給側創新匹配消費升級需求,從需求側消除障礙、優化場景,兩者協同有助於形成‘供給創造需求,需求引領供給’的良性循環。”林成煒認爲。

林成煒表示,消費品質提升方面,圍繞強化品牌化、創新化和國際化展開。其一,國貨消費、體驗消費等新興領域成爲未來消費升級的重點方向,而市場有效供給不足仍是主要瓶頸之一。《方案》強調,通過打造“中國服務品牌”,推動國貨IP化以及鼓勵國際品牌在華首發等措施提升中國消費品牌的全球競爭力。

其二,通過開展“人工智能+消費”行動,推動自動駕駛、腦機接口等新技術加速應用,並重點發展低空經濟、健康消費等新賽道,促進消費場景從功能滿足向體驗升級轉型,形成高附加值消費鏈條。

其三,《方案》強調要提高內外貿一體化水平,支持外貿產品內銷與國貨出海,進一步破除“內外雙循環”壁壘。

環境改善方面,從保障休息休假權益、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完善城鄉消費設施等多方面構建“信任+便利”的消費生態。“信任”來源於完善的制度和基礎設施保障。《方案》首次明確提出“帶薪休假與小長假彈性連休”,通過保障勞動者的休假權益,釋放文旅與服務消費潛力。

此外,《方案》還強調要健全消費品和服務消費標準體系,強化政策監管,整治直播帶貨“虛假最低價”以及假冒僞劣產品等市場亂象,切實提升消費者信任感。同時,通過建設縣域物流中心、智慧商圈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拓展城鄉市場,釋放下沉市場消費潛力。

在林成煒看來,提振消費與擴大有效投資並非孤立的政策目標,促消費和擴投資之間要形成互動,消費的提振可以擴大相關產業的市場需求,產業升級可以進一步提升消費品質,只有不斷激發消費活力,優化投資結構,實現消費與投資的良性互動,有助於形成“供給創造需求,需求引領供給”的良性循環。

財政支持加力有望拉動社零增長

目前宏觀經濟回升向好,但也面臨日益增加的總需求不足壓力,尤其是消費需求不足。今年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731億元,同比增長4.0%。

“今年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0%,較上個月回升0.3個百分點,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4.8%,延續修復態勢。”林成煒表示。

從結構看,林成煒認爲,緣於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發力、消費結構升級驅動的影響,通訊器材、體娛用品、文化辦公用品零售額領跑其他品類,對社零形成支撐,其中既有長期趨勢,也有短期提振,同時,汽車對社零消費形成拖累,地產後週期消費修復存在一定的時滯效應,地產相關需求釋放仍有待觀察。

“全年來看,受益於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以及居民收入預期改善,消費潛力有望逐步釋放,預計202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速爲5.3%。”林成煒說。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

2024年以來,在國家鼓勵、地方支持和企業讓利等因素帶動下,以舊換新的“乘數效應”得以有效發揮。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13日零時,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整體帶動相關產品銷售額超1萬億元。

林成煒表示,受益於消費品以舊換新與政策的支持,消費潛力有望逐步釋放。今年的以舊換新,突出“加力擴圍、惠民升級”。不僅在規模上,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達到去年的翻倍;而且在去年政策基礎上擴大了“換新”補貼的品類範圍,家電從“8+N”類增加到“12+N”類,同時升級了服務、提高了效率,讓大家更好享受政策紅利。

“我們預計2025年3000億元的財政補貼資金有望拉動社零增長2.3個百分點。”林成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