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第四屆融媒體網評大賽】用影像讓“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沁入人心

2023年3月7日,雲南省委書記王寧通過人民網致信網友,歡迎大家來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而在雲南旅遊這一主打的宣傳口徑提出前,當年1月首播的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就已生動形象地向公衆詮釋了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讓雲南旅遊火爆出圈。但風花雪月並不是“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全部,煙火人間、人情世故,也是這片土地充滿魅力的原因,是讓衆多異鄉人願意旅居長留此地的關鍵。

從1959年的電影《五朵金花》起,雲南在主流影視敘事中就始終扮演着“異域奇觀”的角色,不少在雲南開拍或者講述雲南故事的影視作品,都延續了“秘境雲南”的旅遊宣傳邏輯,將風花雪月轉化爲都市焦慮的解藥,讓雲南成爲了全國觀衆嚮往的“詩與遠方”。但靚麗風光並不是雲南的全部,真實複雜的雲南城市生活、市井文化,也是“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核心要素之一。日常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它是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走過的人生路徑,是一座城市、一個地方煙火氣的具象體現,是一個羣體共同生活的鮮活印記。

在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斬獲金爵獎亞洲新人單元最佳影片獎的電影《翠湖》,就將鏡頭對準了昆明、對準了翠湖,將昆明人再熟悉不過的生活場景,用影像細膩地捕捉並呈現出來。在剛剛在昆明舉行的內部展映後,有影評人士就感慨道,“電影沒有把翠湖周邊景點當作明信片來展示,而是將它們無縫織入角色的生活軌跡中,觀衆看到的不是宣傳冊上的風光,而是昆明人文歷史與當下生活交織的生動現場。這恰恰精準詮釋了‘旅居昆明’的吸引力。”

無論是“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還是“旅居雲南”都不能是簡單的旅遊口號,它們要具備讓人相信的魅力,能提供一種身心皆安的歸屬感,一種被濃厚生活氣息包裹的幸福感。而這些不是一般的風光旅遊宣傳片所能展示的,只能通過長時段的影像化故事表達,才能生動具象地傳達給人們。《去有風的地方》在2023年1月播出後,同年春節假日期間,雲南旅遊人次排列全國第二;旅遊收入384億元,位列全國第一;大理成爲全國滿房率排名第一的城市,鳳陽邑、有風小院、沙溪、大理古城等成爲國內最熱旅遊景點之一,真正實現了一部劇帶“火”一座城。

但無論是《去有風的地方》,還是《五朵金花》都不是雲南的影視團隊主創,這既說明雲南在這方面存在短板,也意味着進步空間巨大,而電影《翠湖》就是雲南從影視拍攝基地向影視產業演進的顯著一步。從去年1月,由雲南省委宣傳部牽頭編制的《雲南影視拍攝服務指南》正式印刷出版,到雲南持續打造“雲南影視”智慧服務平臺,探索建設“藝術家第二居所”,這些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讓雲南的影視產業不再侷限於“天然攝影棚”,不再依賴於個體創作者的堅持。通過整合影視產業鏈上下游配套服務,深化與藝術類院校合作,設立實訓基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如成都、西安那樣對影視產業的體系化扶持,從而涌現出更多像《翠湖》一樣的獲獎作品,讓雲南的形象超越刻板的標籤,呈現更豐富的層次,真正讓“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沁入人心。電影《翠湖》的成功也昭示:用雲南影像講好雲南故事,我們正在路上。(昆明信息港首席評論員 周碩)

(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