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印奇的下一步,選擇了智能汽車|甲子光年
汽車產業的智能化轉型爲AI公司提供了理想的應用場景。
作者|雲凡
編輯|栗子
在經歷3年多漫長的等待之後,曠視科技最終選擇撤回IPO。創始人印奇也有了一個新身份:投身智能汽車,擔任力帆科技董事長。
這兩個選擇,看似令人唏噓,但其實卻是市場與時代的必然趨勢。
ChatGPT出現之後,大量新興的AI公司崛起併成爲資本新寵。而上一批誕生於計算機視覺時代,以曠視、商湯、雲從、依圖爲代表的AI1.0時代的四小龍,在AI應用上尋找突破口的同時,也在積極作出變革。
正如曠視科技所言,作出撤回IPO的決定,是基於對技術趨勢、行業環境和自身戰略選擇的全面考量。
相比IPO撤回引起的轟然,曠視和印奇更在意是否能在“智能汽車”這一戰場上站穩腳跟。而作出這樣的選擇,其實也早有端倪。早在2020年,印奇對外表示,希望外界可以把曠視稱作“最硬的AI公司”。
在他看來,AI產業落地的最後一環,是要構建“軟件+硬件”的平臺化解決方案。同一年,特斯拉將“BEV+Transformer”架構引入到自動駕駛產業界。曠視敏銳發現,基於RV的傳統算法是無法解決高階智能駕駛問題的,以視覺爲主的BEV模型,爲真正實現自動駕駛打開了一扇窗。
2021年,曠視成立邁馳智行這一智駕品牌,正式入局智駕行業。
基於在計算機視覺上的技術優勢,曠視科技迅速切入到以視覺爲主的技術路線,形成了幾百人的團隊規模,並打造了兩套BEV視覺算法模型—BEVDepth和PETR,在2023年正式發佈三種不同配置的量產智駕方案,全部面向L2+級自動駕駛。這些方案在吉利多款車型上實現量產。
實際上,曠視科技在智能汽車領域已經做了不少的探索應用。而此番掛帥,也爲多方合作開闢了新路徑。
今年7月,重慶兩江新區、吉利和曠視科技就宣佈了一項戰略合作計劃,三方將共同打造AI智行開放平臺,構建“AI+車+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模式。
據此可以大膽推測,在印奇入主力帆科技後,其背後將得到曠視科技的AI技術、吉利的汽車工業實力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這三者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聯盟。
未來,在印奇的引領下,這個聯盟有望激發出積極的協同效應。
畢竟,車企需要AI技術提升智能駕駛和運營效率,智駕方案提供商依賴車企的信任和支持,城市則需要智能交通系統優化城市規劃和管理。
這確實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合作。特別是在汽車行業供應商面臨利潤壓縮的挑戰時,這樣的聯盟顯得尤爲重要。
這一次,且看這位出身“清華姚班”並創業多年的印奇,如何將他的AI專長與力帆和吉利的製造經驗相結合,從而實現智能汽車產業鏈的整合與升級。
1.13年老牌AI公司的新戰略:AI+汽車
人工智能最大的落地場景是什麼?
這一問題的答案,就決定了當下AI技術公司的走向。
拿“AI四小龍”來說,兩個月前,商湯科技提出了“大裝置-大模型-應用”三位一體戰略,並實施“1+X”架構,聚焦AI雲和通用視覺模型,同步拓展智能汽車、機器人、智慧汽車、零售等業務;依圖科技聚焦智能城市和安防賽道,推出“天問大模型”等產品,賦能合作伙伴;雲從科技則致力於打造AI Agent,強調多模態大模型的重要性,並提供一站式服務。
而成立於2011年的曠視科技,在輾轉游戲、安防、智慧物流、AIoT等領域之後,將目光瞄準了智能汽車這個千億級市場。
這個目標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曠視科技一貫堅持的“軟硬一體化”戰略的自然延伸。這也與印奇希望能將曠視力打造爲“最硬核AI公司”的願景不謀而合。
在入局智能汽車場景之前,曠視科技已經在傳感器、攝像頭、面板機、物流機器人等領域建立起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硬件產品體系,並且積累了豐富的量產經驗。
比如,曠視科技曾爲臥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打造了一套“軟硬結合”的智慧倉儲解決方案,包括智能搬運機器人、無人叉車、自動化立庫等智能化物流設備,並通過“曠視河圖”系統進行自動化調度。這使得自動化車間的生產效率提升了79%,生產運營成本降低了33.5%,能源利用率提升了16.7%。
2022年,曠視科技推出了智能托盤四向車系統,這被視爲軟硬一體化的代表性產品之一。這種系統可以一車跑全倉,並能夠根據業務需求變化,增減車輛,提升倉儲系統的柔性化建設進程等等。
而如果要探究曠視科技涉足智能汽車業務的起點,實際上可以追溯到2021年初。
那時國內市場的自動駕駛已經很火熱,行業玩家也開始變多,在港口、礦區、無人配送等領域,自動駕駛技術也有所應用。曠視科技入局不算早,但發展非常迅速。有業內人士稱,曠視用不到3年時間追趕上了行業平均5-6年的水平。
具體來說,曠視科技快速切入到了以視覺爲主的技術路線,成爲國內最早沿着BEV視覺爲主的技術方向進行研發的廠商之一。
2023年6月,在CVPR自動駕駛國際挑戰賽上,曠視突破性地取得了OpenLane Topology和Online HD Map Construction兩個賽道的世界冠軍,且成績遙遙領先。據瞭解,這兩項都是基於3D感知來完成實時建圖的,是最終能否實現“去高精度地圖”的關鍵性技術。
經過3年發展,曠視在算法方面擁有業內知名的兩套BEV視覺算法模型——BEVDepth和PETR,長期霸榜自動駕駛權威技術榜單。其中,BEVDepth系列是對“BEV+LSS”的實現,PETR系列則是非常典型對“BEV+Transformer”的實現。曠視的原創算法能力也贏得了各項行業權威競賽的認可。
同樣,曠視科技在智能汽車業務的定位,不僅僅是一個技術供應商,更是一個以算法爲基礎、軟硬一體爲核心的智能機器人公司。
在軟件層面,曠視科技的視覺算法感知精度接近激光雷達,領先的定位建圖算法大幅降低了對高精地圖的依賴,提供了更好的性價比和體驗。在硬件領域,曠視科技則自研了AI傳感器、AI計算平臺等。
曠視科技智駕業務總裁劉偉曾表示:“曠視作爲供應商,打造軟硬一體能力時,主要是從產品性價比的角度出發,看硬件和軟件如何能更好地整合、性能怎樣纔會更好、落地成本怎樣纔會更低。”
也就是說,對這家13年老牌的AI公司來說,用戶思維和市場應用已經深植於骨子裡。
曠視智駕一直強調量產和規模化,主打高性價比方案。公司務實地希望能夠提供主機廠用得起的、能夠真正落地和普及的智駕方案上,因此技術研發圍繞兩個核心方向展開:降低成本與提升體驗。比如2023年,曠視首次將高階智駕功能標配給10-15萬入門車型,這被外界視爲全球智能汽車產業L2+功能普及的開始。
在橫向上,曠視始終堅持實施“軟硬一體化”戰略,而在縱向上,曠視則積極推進智能汽車產業鏈的整合與升級。在此過程中,這家公司有潛力在智能汽車領域開創一個融合AI、汽車與機器人的創新產業生態模式。這或許也是印奇這位曾被稱爲“AI天才”的時代野心。
2.36歲掌舵者印奇的下一步:融入汽車智能化
11月11日下午,力帆科技發佈公告稱:選舉曠視科技印奇爲公司第六屆董事會董事長。自此,36歲、已有13年創業經驗的印奇有了一個新身份:一家上市公司的掌舵人。
力帆股份成立於1992年,是行業內首家A股上市的民營乘用車企業。然而,在2019年,力帆股份因債務危機進入了破產重整程序。在司法重整的努力下,力帆股份及其十家全資子公司成功完成了重整,力帆科技由此誕生,並煥發新生機。
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力帆科技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8.15億元,同比增長11.19%。數據是最好的證明。這一成績,也代表着力帆重組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如今,力帆改革進入到下半場,能否大獲全勝的核心,就在於其是否能抓住智能化的機遇,實現“AI+汽車”的深度融合,以及產業鏈的整合與升級。
這麼看來,對於正處於轉型升級關鍵階段的力帆科技而言,與擁有深厚人工智能背景的印奇的合作,是一場雙向奔赴,更是共同深耕汽車智能化的戰略攜手。
畢竟,智能化已經成爲新能源汽車轉型發展的支撐點。在這場新能源造車的競賽中,以AI爲代表的智能化技術的應用與創新成爲核心。
從市場現狀來看,AI+汽車市場的年增長率突破20%,各大車廠也在快馬加鞭,力圖在智能汽車領域佔據先機。特斯拉引領的自動駕駛風潮、豐田和大衆等老牌車企的智慧出行方案,以及谷歌、百度等科技巨頭的技術突破,都在爲這場變革添柴加火。
AI+汽車的未來,是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全面進化。
從技術層面來看,能效的顯著提升、快充技術的突破、智能駕駛的普及、AI大模型的深度應用以及車機互聯的完善,這些技術革新都爲新能源汽車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智能化的競爭已經加劇,車企們都在加快智能化佈局,爭奪智能賽道“入場券”。
對力帆這樣的主機廠來說,本身在汽車製造領域擁有一定的基礎,憑藉35年的豐富製造經驗和國家認證的整車及底盤生產資質,已構建起完善的生產線,生產涵蓋乘用車和商用車的六大系列汽車產品。
這時力帆與印奇的聯手,也是恰逢其時。
可以想像,印奇的加入,會給力帆科技帶來新活力。在印奇的引領下,曠視科技的AI技術積累與力帆科技的汽車製造經驗有望實現深度融合,整合產業鏈資源,推動智能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的前進,助力力帆科技實現產業的升級與轉型。
與此同時,印奇與力帆在重慶這片土地上,也將發揮其地域優勢和產業基礎,推動企業向智能化、新能源化的方向轉型升級。
今年7月,重慶兩江新區攜手吉利和曠視科技,共同宣佈了一項戰略聯盟,旨在共同構建AI智行開放平臺,推動“AI+車+機器人”產業模式的創新發展。隨着印奇的加入力帆科技,預計將匯聚曠視的先進AI技術、吉利的汽車製造專長以及重慶政府的強力支持,形成一個多贏的合作聯盟。在印奇的引導下,這一聯盟有望釋放出強大的協同效應。
重慶兩江新區與吉利汽車集團、曠視科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圖片來源:曠視MEGVII
在合作框架內,吉利將提供換電車的基礎硬件平臺,曠視科技將貢獻其在智能駕駛AI算法和座艙生態方面的專長,而力帆科技將負責生產RoboTaxi,最終將產品供應給曹操出行平臺。這一合作模式預示着力帆科技將獲得包括汽車銷售、軟件服務費用以及車輛維護服務費在內的多元化收益。
在AI技術的助推下,力帆科技有望在智能汽車領域實現新的突破,爲消費者提供更高價值的單車體驗,並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封面圖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