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區無人駕駛車圓了“小小少年”夢
今年3月,一臺安裝了智能駕駛艙的國內某大型企業旗下無人駕駛車輛,在美國加州展示時引發國際同行關注。那輛無人駕駛車是由遠在湖南長沙的工程師遠程操控的。
該智能駕駛艙研發團隊負責人何遙今年29歲。他是湖南郴州人,從小縣城礦區走出來的他,幼年常聽人提起礦難的災禍,身邊熟悉的人,或許某一天就再也無法再見。從那時起,他就萌發了一個念頭:能否有一種機器代替他們下礦工作?
高考填志願時,何遙選擇了湘潭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大學期間便開始參加各類創新大賽提升實踐能力。他曾嘗試“創制”一個智能物流車,由於條件有限,物流車裡面的零部件很多需要“純手工”製作。一次,在切割一塊鋁板時,砂輪機高速旋轉,一塊爆裂的碎片差點直插入他的眼睛。在樣機測試時,他也曾被甩飛出去摔倒在地。儘管充滿風險,但他從未停下腳步,並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學。大一瞭解到學科競賽的規則後,他很快建立了學生團隊。何遙是團隊負責人,同時負責機械設計,田野負責結構優化及組裝,胡聖賢負責軟件系統,周才致負責工業設計。
團隊先後製作出智能窗簾系統、末端物流配送工具等作品,在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3D大賽等國家級賽事中獲得獎項。團隊後來還在全國“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智慧城市”專項賽中榮獲一等獎。
2017年,何遙考入湖南大學機械專業讀研。他一如既往地積極參與了很多學校組織的創新創業講座,並有幸與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團隊交流了同學們創制的一個智能物流配送車項目,得到了專家們的認可。隨後,對方邀請這幫“小青年”主持智慧農機項目。
這一項目不僅是挑戰,更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倍感驚喜的何遙與田野、胡聖賢、周才致一起,在一個面積不到20平方米的地下車庫裡開始了創業之路。團隊先後走訪了湖南、重慶、河北、江蘇多個省市調研智慧農機市場,最終瞄準設施農業這一細分領域開始投入。
2017年年底,他們買了一臺20匹燃油拖拉機開始嘗試改裝。可線控改裝復q問題讓這羣創業者屢屢受挫。在“007”的工作模式下堅持了兩年,通過快速閉環、多次迭代,不斷試錯和調整,2019年,國內首批純電動無人駕駛拖拉機在長沙得以落地。
過去農業工作需要農機手人力駕駛操作完成,長時間的震動和噪音會導致嚴重的職業病,而何遙團隊研發的純電動無人駕駛拖拉機,可以做到讓農業工作者足不出戶,高效完成工作。
此後,該項目不但作爲中國唯一智慧農機項目受邀參加了迪拜設計周,而且作爲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典型被央視《經濟半小時》專題報道。團隊開始獲得了更多的關注。
2020年,長沙市發佈了智能汽車產業生態火炬計劃,一次性給予何遙團隊50萬元獎勵,湘江新區的紅楓計劃也對其科創項目給予投資扶持。也是在這一年,何遙開始拾起兒時的夢想,嘗試利用遠程駕駛技術解決礦區安全問題。
團隊的第一個落地項目是礦區遠程駕駛自卸車。爲此,他們專門去甘肅金川鎳礦調研。礦井下悶熱潮溼,充斥着粉塵和有毒氣體,駕駛員需要戴着防毒面具工作,每次上下礦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團隊成員此前都沒有下過礦,面對未知的恐懼,大家反而有些興奮,因爲他們找到了最真實的市場痛點,找到了有意義的創業方向。
井下網絡時常波動,弱網環境下的超低延時駕駛難度不小,複雜的巷道環境容易造成自卸車磕碰……面對挑戰,經過日夜奮戰,何遙團隊成功推出了遠程駕駛井下自卸車。從此,駕駛員不用再下礦,在地面辦公室的遠程駕駛艙內就能操控井下1000米的自卸車。
多年的心願終於完成,產品驗收的那一天,何遙在現場久久沒有離開。
創新創業沒有終點,只有一個個新的起點。
2021年,何遙團隊在湘江新區和湖南大學的支持下,成立了長沙斐視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解決高危高污染場景下工程裝備駕駛員的安全問題。
他們逐漸發現除了礦區,遠程駕駛還可以在更多的領域發揮作用。近兩年,團隊還成功落地了遠程駕駛壓路機、軍用越野重卡等一批標杆項目。目前他們與中國航天科工、中國中車、華爲、騰訊、三一集團等行業頭部企業達成了合作關係,均已交付產品。
近兩年,礦用自動駕駛迅速發展,急需擬定行業標準。爲此,500多家企業組成聯盟開始設置當前行業標準條件,何遙團隊成爲其中的主筆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