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部骨折1年死亡率高達20% 醫:做這3種運動可造骨、防跌
▲骨折是長輩重大健康威脅,及早培養深蹲等增強抗阻的習慣,將可降低死亡風險。(圖/CFP)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骨鬆性骨折是老人的重大健康威脅,持續運動才能造骨、降低死亡風險。臺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今於臉書分享,髖部骨折後1年內死亡率高達20%,若要預防骨折,建議每週進行2到3次、每次30分鐘抗阻訓練如深蹲、彈力帶訓練、單腳站立等,可有效提升骨質,降低跌倒風險。
張家銘在臉書寫道,不少人外觀看來健康,骨質卻已悄悄惡化,例如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骨頭微結構往往比一般人差,另如肌少症病人,則是跌倒風險高於常人,而民衆若曾接受減重手術,因營養吸收較差,骨骼可能也較脆弱,這些都是不易察覺卻重要的骨鬆高風險因子。
此外,張家銘指出,根據今年7月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BMJ》的研究,髖部骨折後不僅1年內死亡率達20%,且2年內再骨折機率高達86%,但患者卻有6成未接受骨鬆治療。
張家銘寫道,骨鬆病人若能在骨折手術後即啓動骨質追蹤、營養補充、運動計劃與藥物治療,再骨折機率將明顯降低;他提到,運動是目前最受支持的「造骨療法」,特別是抗阻訓練,可直接刺激骨細胞生長,並可穩定下肢、改善平衡,建議每次訓練約30分鐘,連續3個月後,骨密度便會提升,跌倒風險也會下降。
對於藥物治療,張家銘寫道,研究發現對於骨折風險偏高者,可先讓骨頭衝一波密度再來鞏固,也就是應優先使用「造骨藥物」,像是 Romosozumab、Teriparatide等,另有藥物如 Denosumab、Zoledronate,還被發現有助降低糖尿病、清除老化細胞,正確使用都有顯著效益。
張家銘提醒,骨鬆不是年紀問題,而是生活選擇累積出來的結果,民衆若不及早照顧骨頭,恐提早衰老,透過運動與治療,有助骨頭年輕,整個人看來纔不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