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洗腎患者髖骨骨折死亡 全臺首創「AI透析」及早預測風險
防洗腎患者髖骨骨折死亡,全臺首創「AI透析」及早預測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三總腎功能室主任許舜能說,洗腎患者一旦發生髖骨骨折,10年死亡率幾乎高達100%,原因是腎友骨折後會臥牀,骨科醫師也不敢開刀,只能等待慢慢癒合。一般人骨頭癒合需要3個月,洗腎病患則要半年到1年,在這過程中可能出現泌尿道感染、肺炎等併發症,導致患者死亡。(林周義攝)
全臺透析患者近9萬人,其中半數有骨質疏鬆,一旦發生髖骨骨折,10年死亡率幾乎高達100%,及時找出風險,提早預防將是關鍵。三總今(15日)正式發表全臺首創「AI智動化血液透析系統」,可即時預測血鉀異常、貧血或骨質疏鬆等,還能設置開藥提醒,即時查詢其他科別的醫療處置。
三總腎功能室主任許舜能說,洗腎患者中,約有半數有骨鬆。過去骨鬆藥物都會傷腎,就算知道有骨鬆,也無從治療,但今年3月起,健保收載了不傷腎的骨鬆藥物,嘉惠洗腎患者。
許舜能說,洗腎患者一旦發生髖骨骨折,10年死亡率幾乎高達100%,原因是腎友骨折後會臥牀,骨科醫師也不敢開刀,只能等待慢慢癒合。一般人骨頭癒合需要3個月,洗腎病患則要半年到1年,在這過程中可能出現泌尿道感染、肺炎等併發症,導致患者死亡。若能及早找出骨松風險,將對預後、生活品質的改善很有幫助。
三總腎臟內科團隊在主任宋志建領軍下,正式發表全臺首創的「AI智動化血液透析系統」,最大的價值在於能即時預測血鉀異常、貧血或骨質疏鬆等高風險事件,提前預防併發症。病人的異常透析數據值,也可直接連結多元化的衛教工具,提供即時飲食與健康建議。
在護理師端,還可設定「開藥提醒」,避免漏開藥物。醫師端則可透過APP即時查詢其他科別的醫療處置,避免重複檢查與開藥,落實跨科整合照護。
國內一名67歲女性,因腎臟外傷導致慢性腎衰竭,20年的長期透析併發嚴重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前年接受副甲狀腺切除手術後出現「持續性餓骨症候羣」,全身骨頭劇烈疼痛,有嚴重骨疏,肋骨多處有肉眼看不見的微小骨折,髖部恥骨也骨折。
經三總「AI智動化血液透析系統」介入後,她使用骨鬆藥物Romosozumab,每月注射1次,結合含磷鈣片與維生素D補充。3個月後,骨密度由-4.2提升至-2.5,骨頭疼痛完全消失,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這項融合人工智慧、雲端醫療與跨平臺決策支援的創新平臺,榮獲「國家品質標章」及「醫療品質獎智慧醫療標章」等多項國家級肯定,象徵臺灣在智慧腎臟醫療領域已達到國際水準,爲病人照護開啓全新紀元。未來三總腎臟科將持續推動國際合作,發展智慧醫療輸出,展現臺灣在腎臟醫學與AI醫療創新與的全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