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1部位骨折」死亡率達2成! 醫警告:勿輕忽骨質疏鬆
▲陳崇桓指出,約從50歲開始,可能出現手腕或上臂等「警訊性骨折」,務必及早介入治療。(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
文/CTWANT
臺灣人口老化快速,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而骨質疏鬆已成爲銀髮族的隱形危機,可能只是輕輕一跌就骨折,甚至影響生活自理能力。對此,醫師示警,50歲以上民衆若髖骨骨折,1年內死亡率高達近20%,更有3成患者面臨永久性失能,8成將難以獨立生活。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高醫大附醫骨科部教授陳崇桓表示,骨質疏鬆症可造成多部位骨折,並以脊椎體骨折、髖部骨折最爲嚴重,而有研究顯示,髖骨骨折發生率約50%,髖骨骨折發生後,1年內死亡率近20%,3成患者將面臨永久性失能、8成無法獨立生活,且常導致長期臥牀、失能,甚至會增加死亡風險。
陳崇桓分享,一名55歲的患者某次在家滑倒手腕骨折,原本以爲只是跌傷,經醫師安排檢查後才發現已有骨質疏鬆症。陳崇桓示警,這類患者屬極高骨折風險,如果沒有及早介入,1年內可能還會再次骨折。
陳崇桓指出,骨鬆性骨折常見部位包含手腕、上臂、脊椎與髖部等等,年齡層則依序發生於50歲、60歲、70歲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患者在首次骨折發生前並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忽略骨骼健康的重要性。陳崇桓說,約從50歲開始,可能出現手腕或上臂等「警訊性骨折」,若可以在此階段提前治療,有望大幅降低未來脊椎、髖部骨折與失能風險。
成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吳至行則提醒,糖尿病與骨質疏鬆症的共病關係常會被忽視,許多患者雖然骨密度正常,但骨質微結構卻已受損、強度下降,建議糖友應將骨密度檢測納入常規追蹤,尤其是60歲以上或長期使用胰島素者,才能及早發現並治療。
延伸閱讀▸ 纔剛入職就想走人!她求助「要領完年終再離職?」 網:可能根本拿不到▸ 繳不出1.8萬學費無法辦休學!清寒生走上絕路 網揭最大問題▸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