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潛艦國造自打臉 人民能信「國防自主」?

國防部長顧立雄日前坦言,其他國家首度投入潛艦製造,第一艘通常需七年以上,我國卻只設定五年時程,當初確實過於樂觀,如今海鯤號何時能交艦仍無明確時程。圖爲海鯤號在7月3日完成第三次浮航海試。(臺船提供)

潛艦國造再次陷入泥淖。國防部長顧立雄日前坦言,其他國家首度投入潛艦製造,第一艘通常需七年以上,我國卻只設定五年時程,當初確實過於樂觀,如今海鯤號何時能交艦仍無明確時程。蔡政府任內視「潛艦國造」爲政治招牌,如今卻形同包袱,更嚴重的是傷害全民對「國防自主」的信任─而這卻是賴政府現在高喊的目標,實在荒謬。

潛艦國造原本就是「國防自主」的重要象徵,但從時間表、預算、技術門檻到外交現實,幾乎每一環都被高度政治化。其他國家推動自制潛艦,通常採「合作—引進—組裝—國造」的路線,臺灣則因外交孤立與機密限制,只能「東拼西湊」。這樣的做法雖有勇氣,卻註定代價高昂,也給了有心人上下其手的機會;多家媒體就曾質疑,潛艦國造原型艦成本由493億增至逾500億,後續艦計劃預算更膨脹至2800億,形同「跳票又超支」。

如今連主導者黃曙光也主動去職,已讓國人充滿疑惑。這還不論臺灣今後是否仍需要那麼多自制潛艦?因爲,無人機也許更實用。回頭看蔡英文政府一開始就把五年交艦當口號,對照如今顧立雄以「七年」來自圓其說,實在無言。

當年蔡政府以「國防突破」形象加持選情,如今真相揭曉,進度延宕、預算膨脹、設備疑慮,接班的賴清德(見圖)只能一一善後。(民進黨提供)

事實上,延遲並不可恥、有技術難度相信國人也能諒解,真正的問題是決策過程的誠實。民進黨政府曾一再塑造「進度超前」的假象,對在野所有質疑更是嗤之以鼻,如今真相揭穿,確實有問題嘛!結果就是重創人民對國防工程的信心。

如今賴政府還在高喊國防自主、預算逐漸要達5%,請問,民衆該如何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