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科特派”點亮發展之光

春日正好,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牛專業委員會委員馬毅,又一次整理行裝,即將奔赴甘肅。作爲首批津甘雙地科技特派員,他懷揣着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滿腔熱忱,計劃在2025年上半年,於甘肅省平涼市組建津甘紅牛產業科技特派團,全力打造紅牛胚胎技術研發中心,立志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開創出一番宏偉的事業。

甘肅省是全國首批科技特派員試點省份之一。2020年,馬毅成爲首批津甘雙地科技特派員,自此與甘肅結下不解之緣。五年來,他多次奔赴甘南、平涼、慶陽等地,爲甘肅畜牧產業發展傾盡全力。

馬毅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對牛的研究滿懷熱忱。初到甘肅,他便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達拉鄉次哇村,這個曾被國務院掛牌督戰的貧困村。當地自然條件惡劣,犛牛產業是羣衆的主要生計來源,但養殖的犏雌牛體型小、出肉率和產奶量低,繁育技術也極爲匱乏。而當地人飲食離不開牛奶,提高奶量刻不容緩。

爲幫養殖戶辨別母牛發情期,確保按時配種,馬毅起初常住牧民家,配種一頭牛常常耗時數天,卻從未有過怨言。後來,他把農戶聚集到牛舍,現場演示配種,還將養殖繁育知識編成易懂手冊發放。經過幾十場培訓,他不僅傳授了技術,更走進了農牧民心裡,成了大家口中親切的“牛博士”。

平涼紅牛以肉質鮮美、氨基酸含量高聞名。馬毅運用基因組選擇技術,篩選培育優秀種公牛和種母牛羣體,建立快繁體系,提升制種、供種能力,有力推動了高檔肉牛產業發展。如今,平涼紅牛養殖規模突破50萬頭,持續向高端市場邁進,每千克售價可達數百元。通過先進技術建立的自主快繁技術體系,預計能帶動1000餘戶脫貧養殖戶增收,未來發展潛力無限。

在甘肅武威市天祝縣、古浪縣等地,高海拔、低溫和晝夜溫差大的獨特條件,讓這裡成爲食用菌培育的絕佳場所。小小菌棒成爲脫貧攻堅的“致富棒”,這背後離不開天津農學院二級教授班立桐的努力。

“菌種是產業的根基。”班立桐深知優良品種和優質菌種對食用菌產業的重要性。經過調研,他發現武威等地雖有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基礎,但因起步晚、技術積累不足,產量和品質不穩定,缺乏核心競爭力。

爲解決品種選擇混亂和菌種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班立桐頻繁往返津甘兩地。他深入天祝縣松山、華藏寺等多個鄉鎮以及古浪縣、涼州區各鄉鎮的食用菌生產一線,針對品種、制種制棒工藝、栽培管理等關鍵環節的問題,逐一攻克。在他帶領下,科研團隊重點開展新品種引進及菌種製備工藝工作,有效提升了香菇產量和品質。

班立桐的團隊爲武威市引進10個香菇優良品種,篩選出3個適合冷涼氣候的專用品種。在他指導下,當地企業採用新型三級菌種製備技術及先進菌種保藏技術,大幅提高菌種製作效率,降低污染率,成功解決高原地區菌棒滅菌不徹底、污染率偏高的難題,讓小菌棒真正成爲致富“法寶”。

近年來,甘肅省科技廳與天津、青島等東部協作地區合作,率先探索認定東西部“雙地”科技特派員,柔性引進科技人員幫扶。圍繞產業需求,設立協作專項和創新專項。自2020年起,共同立項400餘項,投入近1.5億元,通過“項目+‘雙地’科技特派員+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多項東部先進技術在甘肅多地落地轉化。

2024年,甘肅省科技廳新認定第五批津甘“雙地”科技特派員132人,隊伍壯大至919人。馬毅、班立桐等科技特派員們堅守一線,克服諸多困難,他們是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引領者,持續推動東西部協作,共同譜寫着協作共贏、共同富裕的嶄新篇章。

(甘肅工人報記者 張小芳)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