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特殊兒童點亮希望之光
董凡凡是一名90後,現任大興區婦幼保健院團委書記,同時也是一名兒童康復治療師。十二年前,她滿懷憧憬地踏入兒童康復治療領域。看着家長們充滿期待的目光,她選擇迎難而上,如今已爲數百名受腦癱、孤獨症等病症困擾的患兒提供了上萬次康復服務。她所帶領的志願服務團隊,也幫助衆多特殊兒童家庭走出陰霾,邁向美好生活。
在董凡凡接診的衆多孩子中,一個兩歲患兒的故事讓她始終銘記在心。最初接觸時,這個孩子只會毫無目的地亂跑,沒有絲毫自主語言能力。她和團隊迅速爲孩子開展全面的功能發育評估,並量身定製康復方案。從最基礎的運動能力訓練開始,每個簡單動作,孩子都需要重複練習上萬次。董凡凡始終耐心相伴,手把手教導。從最初的站立不穩,到能蹣跚行走,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飽含她的無數心血。
在語言能力引導上,董凡凡帶着孩子從眼神對視開始練起,不厭其煩地重複簡單指令。歷經無數次嘗試,當孩子終於聽懂指令的那一刻,董凡凡眼中閃爍着激動的淚花。經過四年的不懈努力,這個曾被視爲“特殊”的孩子發育水平顯著提升,順利踏入小學,之後更是成爲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的小小演奏家,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
從業多年來,董凡凡深知,讓孩子融入正常社會生活纔是康復的最終目標。作爲大興區婦幼保健院志願服務隊負責人,董凡凡牽頭推出“藍色行動——穿越孤獨擁抱你”志願服務項目。她創新提出“喘息支持性”服務,爲特殊兒童家長提供家庭小課堂。通過一對一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他們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董凡凡在兒童康復治療這條路上已走過十幾個春秋,用不懈的堅持和專業的服務,改寫了許多孩子的命運。作爲一名基層康復治療師,她不僅是康復服務的踐行者,更是特殊兒童與家庭、社會之間溝通橋樑的搭建者。“我要幫助更多特殊兒童融入正常生活,幫助更多家庭走出陰霾,我相信社會會給予他們更多溫暖與關懷。”董凡凡堅定地說。
文/本報記者王薇
·其他上榜人物·
艾振澤,北京市良鄉監獄民警。自2020年以來,他五年如一日默默幫扶河北省懷來縣4個村十餘位孤寡老人,累計捐贈價值4萬餘元物資,入戶走訪150餘次。在其影響帶動下,良鄉監獄的青年民警也自發加入幫扶隊伍。從退役軍人到良鄉監獄民警,他始終堅守爲人民服務的初心,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馮家勇,昌平區回龍觀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副隊長。他曾是“八一跳傘隊”成員,多次斬獲國際國內跳傘冠軍。轉業後,他將運動員的韌勁延續到城管工作中。他拿着自制區域信息表,跑遍社區、商戶、工地,詳細記錄各類情況並進行分類管理。在老舊小區改造拆違中,他帶領隊員提前3個月開展多輪入戶宣傳,化解居民疑慮,贏得百姓支持。
吳坎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援助辦公室主任。2008年汶川地震後,他第一時間投身災後心理援助,紮根災區兩年,並持續助力當地心理服務至今。他奔赴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25個災區,累計工作超過1600天,帶領團隊服務受災民衆,惠及數百萬人次。
徐燕春,中國助殘志願者協會標準化工作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她因先天殘疾坐上輪椅。2015年,她投身無障礙事業,參與編制無障礙手冊,學習專業知識,成爲一名專業殘疾人體驗員。2019年起,她參與北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專項行動,足跡遍佈城市角落,爲無障礙設施改造提建議。2020年,她擔任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無障礙體驗員,爲場館設施把關。
推薦榜樣人物請登錄北京榜樣官方網站,或關注“北京榜樣大家庭”微信公衆號。
文/本報記者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