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2年的師生合影何以打動人心
一對師生跨越12年、造型相似的兩張合影近日在互聯網上走紅,着實觸動了不少網友心中最柔軟的部分。
合影中的兩位主人公,當年繫着紅領巾、神色拘謹的小姑娘何銀,如今已經成長爲一名美麗的大姑娘、一位優秀的支教老師;而曾經年輕帥氣,蹲下與孩子親切合影的大哥哥陳康,如今依稀可見神采飛揚,卻多了些中年發福的意味。強烈的對比讓人不禁感嘆:歲月不僅催人俏,也是一把“殺豬刀”。但同時又令人欣慰,“我長大後,終於追上了你的背影,成爲了你的模樣”。
長相變了、聯繫斷了,讓多年的苦尋與等待變得希望渺茫,但共同的身份、共同的夢想,卻又在冥冥之中將這對師生緊密相連。年歲漸長並未使得陳康離開支教事業,他如今致力於搭建公益渠道、聯絡愛心資源。他們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有更多的“陳康”參與到持續性的、大規模的支教項目中,幫助當地的許多孩子走出大山,小山村的面貌也隨之改變。而何銀的故事纔剛剛開始書寫——她剛剛以“優秀實習生”的身份結束在新疆尼勒克縣爲期約半年的支教,並計劃持續投身基層教育,將藝術資源送到孩子們的身邊。
陳康等支教老師爲孩子帶去的不只是知識——他爲孩子們買來蛋糕慶祝生日,彌補了孩子們缺失的溫情與關愛;他身兼數職,開展高質量的藝術美術啓蒙,爲山村注入了新鮮活力;他讓孩子們從“嚮往外面的世界”到“勇於踏出第一步”,這是教育的力量,更是生活的勇氣。這份力量像火苗,更像生命中的一束光,不斷傳遞、越來越強,最終影響到更多的人。
故事中的一個細節更是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合影走紅後,有人不解“怎麼全網都搜不到陳康老師”。陳康和何銀,不過是千萬支教老師和受助學生中最普通的兩個人,這份聯繫沒有記錄在任何媒介上,更沒有變成一則事蹟、一篇推送而受到表彰,卻深埋在一羣孩子的心底。多年過去,師生仍能一眼認出,或許就是對這段支教時光最深情的褒獎。
近年來,前往落後地區支教的規模越來越大,但也有人短短几天只爲走個過場,各種評先和獎項隨後便會發放;有人打包了許多直播設備前往,最終收穫了滿滿的關注與流量;更多的人則是揹着教材、文具、食品和善款登上一輛輛吱呀亂響的麪包車,將青春留在一個無人知曉的小山村,歸來卻是空空的行囊。
怎會只有空空的行囊?裡面分明裝滿了美好的祝福與回憶,還有樸素卻珍貴的贈予。當年陳康等支教老師離開時,全班13個學生偷偷跑到山上去摘野花,湊成滿滿的一大束;曾經的採花女孩何銀如今與孩子們告別時,收到的是摺紙做的花,還有稚嫩的手寫信……溫暖的回憶似乎總是充滿巧合,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卻又昭示着必然。是的,善良的他們總會相遇的,因爲他們還要將這份溫暖的力量共同傳遞下去,在更多更需要的地方。(默達)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