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跨學科交叉融合 助力師生成長
爲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跨學科主題學習要求,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構建“基礎課程模塊化—融合課程項目化—特色課程社會化”三級進階體系。通過濰坊風箏彩繪等典型案例,形成“雙線驅動+五維評價”實施機制,實現學生審美感知、健康行爲等核心素養的協同發展,爲新時代課程改革提供可推廣的經驗。
打造實踐路徑:構建三級進階課程模型
基礎課程模塊化。將原有的單一學科課程進行模塊化設計,每個模塊都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如樂理識譜、繪畫技巧、運動技能等。基礎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在課程中引入非遺文化元素,例如美術課程嵌入“濰坊風箏紋樣”模塊,解析幾何對稱規律;體育課程增設“楊家埠民俗遊戲”單元,傳承蹴鞠、空竹等傳統技藝。這些模塊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完成這些模塊的學習後,不僅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還能夠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拓展。
融合課程項目化。在基礎課程模塊化重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融合課程項目化實施。例如,組織“風箏彩繪與數學幾何”跨學科項目,讓學生在美術課程上繪製風箏時,結合數學課程中的幾何知識,理解風箏結構的對稱美與平衡原理;開展“民俗遊戲與體育健康”項目,將體育課程中的運動技巧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俗遊戲相結合,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體育的樂趣,同時學習健康知識。以“運動中的美學——啦啦操創編”項目爲例,將藝術與體育深度融合,通過創編啦啦操,學生不僅能學習舞蹈動作,還能深入理解運動中的美學原理。
特色課程社會化。以“鄉村藝術牆繪行動”項目爲例,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鄉村牆面的藝術繪畫,融入楊家埠年畫等6類非遺視覺元素,將這些元素融入牆繪設計,使作品既具有現代審美價值,又不失傳統韻味。該項目融合了美術、歷史、地理等多學科知識,邀請當地藝術家和村民共同參與鄉村藝術牆繪的設計與實施,形成學校、家庭、社區三方聯動的育人模式。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要完成牆面的設計與繪畫,還要進行歷史文化調研、村民需求訪談等工作,全面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明確實施策略:優化機制創新保障
建設“1+X”教師共同體,實現雙線驅動。建立“1+X”教師協作機制,即1名藝體骨幹教師爲核心驅動線,3—5名跨學科教師爲協同驅動線,雙線聯動組建跨學科備課組,挖掘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繫,設計出既包含藝術、體育元素,又融入數學、科學、社會等學科知識的教學活動。區級教研組引領課標解讀與案例剖析,完成3個課例研發;校級教研組進行校本化實施策略研討,每學期組織5次跨學科教研,參與跨學科教學合作,制定協同教學計劃,明確各階段的教學目標、任務分工及評價方式,開發《跨學科教學設計》等12項工具包,確保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與有效實施。
構建五維素養評價體系。遵循全面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原則,從知識掌握、技能提升、文化理解、創新能力、團隊協作5個維度進行評價。知識掌握維度關注學生對跨學科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技能提升維度考查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文化理解維度評價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對跨學科學習的興趣及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創新能力維度鼓勵學生在項目中提出新穎觀點、創意方案,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維度重視學生在團隊中的溝通、協調、合作能力。通過五維素養評價體系,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素養,爲進一步優化教學策略提供依據。
實踐成效顯著:提供課程改革解決方案
創新“非遺傳承+社會參與”育人模式。通過與社會資源的深度融合,爲學生提供了更爲廣闊的實踐舞臺。身臨其境的學習不僅讓學生深刻理解了非遺的獨特魅力,還激發了他們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進一步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實現了從知識學習到社會實踐的跨越。
形成可複製的教師共同體建設經驗,有效促進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升。通過定期的教研活動和資源共享,教師不僅加深了對跨學科教學的理解,還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案例,爲其他學校的課程改革提供了寶貴的借鑑。
寒亭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通過藝體課程項目化重構,不僅打破了學科壁壘,實現了知識的跨界融合,還創新了育人模式,提升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這些實踐成效爲推進課程改革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也爲新時代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參考和啓示。
(莊曉敏 劉麗沙 秦曉)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08日 第10版
作者:莊曉敏 劉麗沙 秦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