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150年,這家餐飲企業如何跨越生存週期?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華 通訊員 施院生

閱讀提示

走過150年的老字號聚紅盛,從員工不足50人的單一門店,發展到擁有6家門店、員工近千人的餐飲集團,其生存之道“耐人尋味”。在其第六代掌門人邸道陽看來,老字號要發展,“傳承與傳人”很重要,尊重職工、尊重手藝、尊重勞動的理念不可少。

一句喊堂,三聲鑼響,當客人來到安徽壽縣聚紅盛飯店,總會被這樣復古而有趣的迎賓方式吸引。不少顧客表示,“來這裡就餐,儀式感滿滿!”

聚紅盛是由商務部認證的中華老字號品牌,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京師大學堂創始人孫家鼐。創立於1875年的聚紅盛,今年迎來它的第150個年頭。這個民族品牌也從壽縣的一家員工不足50人的單一門店,發展到如今擁有6家門店、員工近千人的餐飲集團。

餐飲業有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平均生存週期只有18個月。尤其是近年來,面對食材、租金、人力成本上漲的壓力,在消費升級紅利中成長起來的餐飲企業正普遍面臨調整與轉型。

聚紅盛的生存之道是怎樣的?“老字號要發展,傳承與傳人很重要。”在聚紅盛第六代掌門人、安徽聚紅盛餐飲集團董事長邸道陽看來,聚紅盛之所以能夠再次煥發生機,與企業始終傳承的尊重職工、尊重手藝、尊重勞動的管理理念分不開。

“至於傳人,不僅包括企業負責人,也包括後廚師傅、前臺跑堂等在內所有人員的齊心協力。”邸道陽說。

入職有歡迎宴,離職有歡送宴

壽縣聚紅盛飯店門口,戴着瓜皮帽、身着古裝的“堂倌”劉國強經常被顧客邀請合影。

70多歲的他已經在聚紅盛工作40來年。到了退休的年齡後,他又被公司返聘。

“我還能幹,也閒不下來。對聚紅盛這麼多年的感情,我還真捨不得離開。”在聚紅盛幹了大半輩子的劉國強,也把兒子介紹過來,如今他已是一名技藝嫺熟的後廚大師傅。

“老職工是寶貴財富,返聘代表我們對老一輩餐飲人的尊重。”邸道陽介紹,老員工閱歷多、人情練達,他們的服務更容易受到顧客好評。

父子、婆媳、叔侄,聚紅盛的員工裡,這樣的親戚“搭子”並不少見。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邸道陽有些自豪,說:“說明我們對員工好,不然大家也不會介紹家人來工作。”

把員工當家人,在聚紅盛並非一句口號。這可以從員工入職時的一場宴請窺見一斑。

入職當天,公司會儀式感滿滿地請新員工吃一餐飯,且必須有包括1名管理人員在內的3名以上公司工作人員參加,宴請的標準則不能低於當地一般宴席的餐標。

此外,公司人事和後勤部門必須對新員工以“一種無微不至的方式”持續關心3天,包括爲其準備牀鋪、洗漱用品等各方面生活保障。同時,在培訓和上崗方面,也要以同樣的方式關懷不少於3天,直至其完全適應新的崗位。

這個由邸道陽創建的關愛員工“三三制”,在當地餐飲業內被人津津樂道。“我們服務員和同行聊天,聊起待遇時往往就會自豪地說,‘我們有三三制’。”邸道陽說。

在這裡,尊重職工的企業文化隨處可見。

“有些企業,員工一旦離職,就好像與原先的企業‘翻臉不認人’,但我們這裡不是。”邸道陽說,聚紅盛的員工即便離職了,企業還要給他們辦一桌歡送宴。

有員工因爲孩子上學需要陪讀,不得不辭去工作。而正是這桌歡送宴,讓他在結束陪讀之後又選擇了回來上班,因爲“這是一家有人情味的企業”。

常年積累下來,老員工也成爲聚紅盛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騎車接送和“三顧茅廬”

現在的聚紅盛,每到夜晚總是燈火璀璨,人頭攢動。但在20多年前,卻是另一番景象。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受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和民營飯店的擠壓,聚紅盛的生意一度蕭條。

負債多、人員少、手藝失傳……彼時由於經營困難,員工大多外出另謀生路。直到2002年,邸道陽接手,這一情況纔得到好轉。

“也許是命運使然。我母親是孫氏後裔,在我很小的時候,她就對我說,希望有一天我能讓聚紅盛再度繁榮。”這塊由孫氏家族打造的金字招牌,讓邸道陽感到沉甸甸的責任。

掌舵之初,百廢待興。邸道陽決定先從品牌建設開始,“老品牌源於老味道,要先找回曾經的聚紅盛的老味道。”

他決定就從壽縣名糕點“大救駕”開始。據傳宋太祖趙匡胤在一次戰爭中存糧短缺,是壽縣百姓用一種油性麪餅救了他,這種麪餅因此得名“大救駕”。

邸道陽接手聚紅盛時,正宗地道的“大救駕”製作手藝都在白案師傅於阿姨身上。後來因爲要照顧家人,於阿姨離開了聚紅盛。

爲了請回於阿姨,邸道陽在當時道路偏遠、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騎着自行車上門拜訪。

礙於家中有人需要照顧,而且路遠不方便,於阿姨有心無力。邸道陽遂拍着胸脯對她保證:“我們騎自行車接送。”

幾經勸說,於阿姨被他打動,之後隔三岔五去飯店教授手藝。邸道陽也履行承諾,每次都由自己或其他同事騎車接送。

感恩於聚紅盛對自己手藝的重視,於阿姨將圍裙送給了飯店。

聘請紅案師傅宋國金的故事,則更像“三顧茅廬”。得益於家中有在聚紅盛當廚師的長輩,宋國金的廚藝深得真傳,其中鹽焗雞、燒雞最爲拿手。聚紅盛經營困難時期,他正待業在家,邸道陽多次前去請他出山。

“第一次去,他以有事爲由拒絕了;第二次找他,他已經在一家待遇很好的公司上班了。”邸道陽說,直到第三次請他,以傳承聚紅盛老字號的重大意義爲理由,才最終說服他。

就這樣一個個地請,老員工回來了,老顧客也慢慢回來了。

留住的是“老味道”,也是一家企業的精神氣質。正如聚紅盛門前那副對聯:“古劍不磨留養氣,舊書重讀當加餐。”

2009年,聚紅盛作爲中華八大菜系之徽菜代表企業,參加迎世博國際美食大賽並獲得金獎。

要想植根於當地,必先替當地人着想

走在壽縣街道上,如果你要問一個人聚紅盛在哪,他往往想都不用想,就順手指路。

一位90多歲的老人告訴記者,自己的婚禮、兒子結婚、孫子的滿月酒都是在聚紅盛辦的。之於壽縣百姓,聚紅盛更像是一個文化符號。

如今,聚紅盛又多了一個標籤,那就是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80%的原材料都來自壽縣張李鄉,保證綠色原生態。”邸道陽說,“如果能爲鄉親們做點實事,那也對得起我的勞模身份了。”2020年,他被評爲全國商貿流通服務業勞動模範,這重身份給他帶來榮譽,也帶來更多“責任”。

在工會的牽線搭橋下,邸道陽擔任了張李鄉油坊村“名譽村長”“鄉村振興指導員”,大量收購村裡農產品,村民也因此增收。他說收購農產品是雙贏,“村民有錢賺,聚紅盛有了穩定優質的食材供應商。”

“聚天下客、紅百年業、盛壽州情。”邸道陽說,他心中經常默唸聚紅盛這三個字的寓意,“一家餐飲企業要想植根於當地,必先替當地人着想。”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