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培育文化自信何以實現
語文學科在培育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廣州市“田愛羣名師工作室”依託數智技術,在初中語文領域開展跨學科培育文化自信的探索,讓學生在體驗中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不斷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體悟,從而提升精神境界,轉變思維方式。
工作室團隊搭建起“1+N”語文跨學科內容框架,以語文學科爲主,打破學科壁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各學科日常教學,通過課堂文化滲透、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文化實踐,形成文史類、文理類、文藝類、綜合類四大類課程有效銜接的跨學科文化育人課程框架。
工作室探索出跨學科培育文化自信的教學策略,有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情理交融。工作室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並實施浸潤式、體驗式、討論式(或辯論式)、創作式、展示式等教與學的方式。這些教學策略共同作用於學生的情感與理智,促進文化自信的內化與外顯。
二是數智賦能。工作室通過智能教學系統、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打造沉浸式學習場景,讓學生在數字空間中與傳統文化親密接觸,體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邃;利用大數據分析學情,精準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滿足不同學生的文化需求,爲文化自信的培養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是多元協同。工作室構建“平臺(智庫)—學校(孵化器)—教師(實施者)—家庭(資源池)—社區(實踐場)”五維協同網絡,以校園文化建設爲引領,以語文學科爲主導,攜手其他學科共同發力,形成跨學科的文化教學合力。平臺提供智力支持與共享資源,家庭成爲文化教育的延伸,社區則成爲實踐鍛鍊的大舞臺。
四是小初一體化。工作室在文化自信的培育上採取小初一體化策略,通過設計連貫性的課程體系,從低年級的文化啓蒙到高年級的文化深化,逐步構建學生堅實的文化根基。同時,開展跨年級的經典誦讀、傳統節日慶典等主題活動,讓學生在連續的文化體驗中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解與認同,確保文化自信培育的連貫性和有效性。
工作室以培育文化自信爲核心,構建起四環聯動的語文跨學科育人模式,通過文化情境感知、文化內涵理解、文化特徵探究、評價推廣反思四個環節,點燃主動的學習之魂,架設聯動的協商平臺,構建靈動的學習過程,觸發能動的成果表達,致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強化學科育人功能。
工作室還建立起“認知—情感—理悟—實踐”四維評估框架。依託教學平臺整合教師、學生、家長三方評價,智能生成可視化報告,定位學生學習薄弱點並推送個性化學習任務,形成“評價—反饋—優化”閉環,實現文化素養的動態追蹤與持續提升。針對學生的設計展示進行表現性評價,從項目設計、項目實施、項目實踐、項目管理4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開發出20多個評價量表,用評價記錄學生學習文化經典的進程,加深學生對中華文脈的理解,促進學生對學習成果的感知,使跨學科學習有深度、有動力。
(作者系廣州市南國學校正高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12日 第06版
作者:田愛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