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養和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鑄魂,潤物無聲。文化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根基,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新中國的發展和歷史變遷中始終堅強依靠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有的精氣神。

中華禮儀天、地、人無所不包,經由禮治逐步走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着中正、平和的哲學智慧,塑造了中國人民的精神底蘊。《禮記》中講述到的“大同”和“小康”的社會理想對當今中國的發展也有着深厚的指導意義。

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中華革命文化偉大精神也對當今的我們有着重要啓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涉及國家乃至個人方方面面的哲學智慧,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弘揚的治國理念、處世之道以及理想精神,從中華民族血脈中汲取強勁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滋養。

如今,各國之間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隨着西方文化的不斷入侵和滲透,如何堅定本民族文化自信以及提升自身文化建設成爲當今中華文化發展所面臨的攻堅難題。當前一些現象引起人們的深思,例如“洋節”的爆火、過度追捧國外產品、盲目熱衷國外品牌……這些帶有“崇洋媚外”色彩的行爲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在面臨如同攀登陡峭懸崖般的挑戰。

文化自信始終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發展中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我們要建設文化強國,就必須堅定走文化自信的發展道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猶如一幅壯美畫卷,有着數不盡的哲學智慧、講不完的英雄事蹟、道不完的滄桑歷史。在歷史和歲月的沉澱中,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早已融入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縱觀這幅厚重深沉的文化畫卷,我們應該讓自信之花開在華夏大地的沃土之中。

培養和提升文化自信要積極弘揚和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猶如一座巍峨壯觀、秀麗多姿的山脈,其中蘊含着無數的瑰麗珍寶,其博大精深程度令人歎爲觀止,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堅實支撐。

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角度來說,儒家所倡導的“仁愛”、“禮治”與“中庸之道”深刻影響着中國人的行爲準則和道德觀念,塑造了中華民族謙遜有禮的民族性格。道家所提出的“道法自然”與“上善若水”觀念則爲我們解答了何爲宇宙根源的問題,爲我們提供了一種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相處之道。法家所提倡的“以法治國”與“富國強兵”的思想也爲現代法治體系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指導和方法論。

中華優秀詩詞、繪畫、書法、音樂等藝術形式也映射出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技藝中的剪紙、刺繡、陶瓷等也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精美的外形而馳名中外。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自信既是必然之舉也是大勢所趨。

培養和提升文化自信要全力推動革命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革命文化,乃是在中國共產黨引領人民在浴血奮戰的革命年代創造和凝練下來的文化形態,以“革命”精神爲核心要義和價值導向,深度凝聚着黨的根本宗旨與神聖使命,爲新時代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源。

革命文化蘊含着民族尊嚴置於個人之上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蘊含着堅韌不拔、英勇無畏的革命鬥爭精神;蘊含着改革開放、自力更生的時代精神。在新時代新徵程中,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後繼有人、代代相傳”。要做好革命遺址遺蹟保護利用和規劃,使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得以延續。把紅色基因視作我們構築文化自信的關鍵源泉,讓革命文化在新徵程中發揮時代價值。

培養和提升文化自信要着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其精神凝聚力和價值感召力引領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源於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熔鑄於我們黨率領人民持之以恆奮鬥的偉大精神和偉大實踐之中,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精神,凝結着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價值追求,代表着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民族復興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引領力和價值號召力,從價值觀層面把握文化,推動文化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未來。積極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優秀價值追求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與規劃之中,讓國家的繁榮昌盛彰顯獨特的文化底蘊與力量。

在社會輿論的引導方面,媒體應發揮積極的傳播作用。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平臺,都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導向,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挖掘那些彰顯愛國情懷、敬業奉獻、誠信友善等價值觀的典型事例,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報道與傳播,使民衆在信息洪流中能時刻接收到正能量的薰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文化認同感與自信心。

培養和提升文化自信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文化體制機制的深度變革,與時俱進地緊跟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全新態勢。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呈現出愈發迅猛的加速演進態勢之際,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5D等數字技術爲文化產業發展賦能,促進了文化傳播方式的變革以及文化創新效率的提高。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數字技術的支撐有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型傳播,同時也有助於建立多元創新、富有活力的新型文化業態。應當以推進文化數字化、文化產品精準化爲着力點,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智能化轉型,拓展文化消費新場景,不斷滿足人民羣衆精神文化生活層面的新憧憬和新期待。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之間的聯繫呈現出緊密交織的態勢,文化的交匯與爭鳴日益頻繁。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下,中國文化傳播進程中機遇與挑戰如影隨形。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秉持海納百川、包容四海的氣度吸收和借鑑優秀的世界文化,積極向全球闡釋與推介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大力增進國際社會對中華文明及其所包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深入理解與廣泛認同,持續提升中華文明的傳播效能與影響力,爲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的穩健前行鋪設更爲堅實的道路,使其在全球範圍內綻放光彩。

作者馬冬系齊齊哈爾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帶頭人,二級教授,碩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社會管理與工程博士,齊齊哈爾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生羅紅莉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