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保育!臺韓交流 守護猛禽遷徙路
今年過境恆春半島的赤腹鷹突破四十萬只,創下卅多年的調查紀錄。圖/墾管處提供
近年臺韓合作以衛星追蹤技術發現,部分灰面𫛭鷹從南韓北部繁殖地出發,沿東岸南下經臺灣再往菲律賓越冬,證實南韓繁殖族羣與墾丁過境族羣間具直接連結,爲跨國保育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臺灣位處東亞遷徙線交會樞紐,每年秋季有數十萬只猛禽受氣候與地形導引,在恆春半島上空形成壯觀「萬鷹齊飛」景象。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近日舉辦臺韓猛禽研究與保育交流會,探討赤腹鷹及灰面𫛭鷹的遷徙生態與保育策略。
嘉義大學教授蔡若詩分享草鴞的田野調查與夜行性猛禽監測技術;南韓首爾大學教授崔昶溶及慶熙大學教授金漢圭介紹赤腹鷹與灰面𫛭鷹的繁殖現況與族羣監測成果,揭示北亞繁殖地與南亞越冬地間的遷徙關聯。
墾管處長陳乾隆說,今年赤腹鷹調查數量已突破四十萬只,刷新卅年來觀測紀錄,墾丁不僅是臺灣自然寶庫,更是東亞猛禽遷徙重要樞紐,透過臺韓交流,串聯東亞天空,讓猛禽能安全完成遷徙旅程。
墾管處指出,灰面𫛭鷹是中型猛禽,棲息在森林間,過去因獵捕及標本需求曾導致族羣下降,隨墾丁國家公園設立及野生動物保育法實施,透過宣導、執法與社區協作,族羣逐步回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