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川症下 臺如何找到新生存邏輯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毫無公共服務的「成本無價」思維,任DOGE負責人,濫砍美國各政府部門,連教育部都被鄙棄,讓愈來愈多美國人有了「憤怒症」。

而川普的關稅無邏輯、強壓性,又對各國恐嚇與訕笑,讓更多國家的人民對川普產生「恐慌症」,金錢流失、商業交易的準則崩解,美國做爲一個「自由民主偶像」,其地位已完全顛覆。

反而是中國大陸,這個由共黨制定並每五年實行新一輪經濟規畫的「極權國家」,在這場川普引起的全球貿易大戰中,原則相對鞏固,反而守住一些過往西方社會的普世價值觀,令人覺得是亂世時的一股「可控力量」。

社會學家韋伯曾提出三種「合法性類型」─傳統權威、法理權威、魅力權威。冷戰後,美國建立的國際秩序(如WTO、IMF、聯合國系統)皆以「法理權威」爲核心,以制度與規則治理全球秩序,美國扮演領導者角色。

然而,川普執政期間,他以個人魅力型領導取代制度性決策,貿易戰、關稅壁壘、退出多邊協議(如巴黎協定、TPP)等政策,皆脫離制度理性,走向「人治政治」。

這種轉變造成國際規則被破壞,導致各國不再相信「規則可以保護彼此」,最恐怖的是全球供應鏈失序,破壞了過去的信任網路。

社會系統理論家盧曼則認爲「信任是降低社會複雜性的機制」,而川普政策恰恰讓互信崩潰,增加了全球經濟體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川普的「美國優先」及反全球化傾向(如打擊移民、製造業迴流),動搖了「美國隊長」的核心國家角色認同;受關稅大戰影響,全球資金重新配置、科技供應鏈重新洗牌、美債美元霸權動搖,人民幣或區域數位貨幣開始尋求挑戰美元地位。

臺灣處於美中對峙的前線,對美國的信任一向深厚,但川普的「個人式外交」與政策不穩定,讓臺灣在晶片戰爭中進退維谷;「護國神山」晶圓技術外移的風險,造成本土技術、人才、資金被抽離。

其次,臺灣的戰略自主性會被壓縮嗎?若依賴美國過深,未來美國政策若轉向,臺灣恐成棄子。最怕的是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中美衝突加劇使臺灣成爲衝突前線,經濟發展與安全都面臨雙重壓力。

在美國價值混亂之時,中國大陸以穩定性與計劃性吸引許多尋求秩序的國家。雖然其是極權式政體,但在制度穩定與政策連貫性上,反而呈現出一種「秩序型合法性」。

川普的個人主義式破壞,對國際秩序產生深遠影響,讓我們見證了制度權威如何因「魅力政治」而崩潰,也反映出世界體系正在從單一霸權轉向多極化發展。

對臺灣而言,這既是危機,也是轉機,若能借機建立更彈性的外交與經濟自主性,從單一依賴走向多元合作(如與東協、歐盟強化經貿連結),或許能在新世界秩序中找到新的生存邏輯,讓憤怒症或恐慌症找到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