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索獎2025年獲獎名單公佈 6名90後榜上有名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科學探索獎2025年獲獎名單新鮮出爐,50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50名獲獎人中,有13名是年輕科學家(男性35週歲及以下,女性38週歲及以下),其中還包括6名90後,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毛亞飛、清華大學吳嘉敏、南京大學黃小強、浙江大學林賢豐、華東理工大學孫彬涵、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明城。

作爲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之一,科學探索獎聚焦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專注資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隨着新一屆獲獎名單揭曉,科學探索獎7年來共資助347名青年科學家。

“今年的獲獎人十分優秀,很高興看到一批瞄準原創突破,敢於大膽假設,不被框架束縛的青年科學家得到資助,他們代表着獎項的‘含金量’。”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主席高文對新一屆獲獎人讚賞有加:“期待他們施展才華和抱負,秉承對未知的好奇心,肩負起星火燎原的時代使命,勇於做第一縷‘火苗’。”

科學探索獎設立於2018年,由楊振寧、饒毅、潘建偉、高文、施一公、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共同發起,由騰訊出資100億元設立的新基石科學基金會運營,是一項科學家主導人才遴選的公益獎項。支持基礎科研是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戰略的重要議題,新基石科學基金會旨在充分發揮社會資金寬容度高、靈活性強的優勢,探索長期穩定支持基礎科研的創新模式。

“獎項設置的‘新星名額’有效吸引了年輕人。2025年科學探索獎共有1238人申報,高於歷年平均,增量主要來自年輕科學家,今年申報獎項的年輕科學家共有261人,佔比21%,和去年的11%相比幾乎翻倍。”高文說。年輕科學家獲獎人數和去年的7名相比大幅增加。在信息電子領域,6名獲獎人中甚至有3名是年輕科學家,佔據“半壁江山”。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時26歲。今年正好是現代量子理論建立100週年,當時海森堡只有24歲,很多非常重大的科研成果就是來自年輕科學家的創新活力,但把不同年齡的科學家放在同一條標準線上比較,年輕科學家在積累上確實不佔優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主席潘建偉說,設置“新星名額”,正是爲了讓更多年輕科學家能夠被發現,被看到。“儘管我們爲年輕科學家專設了賽道,在評審中依然堅持了‘寧缺毋濫’的原則,獲獎的13名年輕科學家,都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