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提名名單正式出爐,你認爲誰會獲獎
獎章、證書
202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共12位傑出科學家獲得提名,其中,11位兩院院士,一位國家級專家,年齡最大的是92歲的戚發軔院士、最小的是76歲的李登海教授。具體名單如下:
1.陳立泉院士(中國科學院提名)
陳立泉院士
陳立泉,1940年3月29日出生於四川省南充市,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固體離子學和能源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星恆電源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博士生導師。
陳立泉院士是我國固態離子學專家,被譽爲“中國鋰電之父”。他開創了固態離子學研究,推動鋰離子電池產業化,讓電動汽車走進千家萬戶。沒有他的突破,今天的“電動中國”夢想可能還只是紙上談兵。
陳立泉院士曾獲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獎特等獎等獎項。
2.傅廷棟院士(中國農學會提名)
傅廷棟院士
傅廷棟,1938年9月9日出生於廣東鬱南,畢業於華中農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傅廷棟院士是我國油菜育種大師、我國油菜雜種優勢利用的開拓者。他的研究大幅提升了油菜產量,讓億萬農民受益,爲國家糧食安全築牢了根基。
傅廷棟院士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國農業英才獎、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 二等獎、湖北省科學技術獎等獎項。
3.戴金星院士(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提名)
戴金星院士
戴金星,1935年3月19日出生於浙江瑞安,畢業於南京大學,天然氣地質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
戴金星院士是我國天然氣地質學家,煤成氣理論的奠基人。他的發現爲中國天然氣勘探開闢了新路,減少了對外依賴,助力能源自主。
戴金星院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陳嘉庚科學獎(地球科學獎)等獎項。
4.戚發軔院士(北京市提名)
戚發軔院士
戚發軔,1933年4月26日出生於遼寧省復縣(現遼寧省瓦房店市),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顧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
戚發軔院士是我國航天泰斗,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作爲中國載人航天的開拓者,他帶領團隊從零起步,實現了中國人飛天夢,讓“神舟”成爲民族驕傲。
戚發軔院士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等獎項。
5.沈昌祥院士(北京市提名)
沈昌祥院士
沈昌祥,1940年8月22日出生,浙江寧波奉化人,畢業於浙江大學,信息系統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中國密碼科技、信息系統工程領域的頂級專家,可信計算技術開拓者和奠基人。
沈昌祥院士是我國網絡安全領軍人物,他構建了信息系統安全體系,爲國家網絡安全築起“防火牆”,在數字時代守護着國家機密和民生數據。
沈昌祥院士曾獲光華工程科技獎、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獎項。
6.賁德院士(江蘇省提名)
賁德院士
賁德,滿族,1938年4月4日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雷達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14所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科技委副主任。
賁德院士是我國雷達技術專家,曾領導團隊研發8000公里外雷達系統,精準探測遠距離目標,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
賁德院士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電子工業部科技成果特等獎、機電部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獎項。
7.汪品先院士(上海市提名)
汪品先院士
汪品先,祖籍江蘇蘇州,1936年11月14日生於上海,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汪品先院士是我國海洋地質學泰斗,古海洋學奠基人。他提出“氣候演變的低緯驅動”假說,爲全球氣候變化研究貢獻了中國智慧,讓深海奧秘不再遙遠。
汪品先院士曾獲何樑何利科技進步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獎項。
8.陳國良院士(安徽省提名)
陳國良院士
陳國良,1938年6月3日出生於安徽潁上,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並行算法、高性能計算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主任。
陳國良院士是我國計算機科學家,中國非數值並行算法帶頭人。他創建了首個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推動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發展,讓“算力”成爲國家競爭力。
陳國良院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教委優秀著作和教材一等獎、國家科技部863計劃一等獎等獎項。
9.安芷生院士(陝西省提名)
安芷生院士
安芷生,1941年2月25日出生於湖南芷江,畢業於南京大學,環境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安芷生院士是我國地質學家,突破經典理論,引領亞洲季風和全球變化研究。他的工作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支撐,讓綠水青山更有保障。
安芷生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
10.歐陽自遠院士(貴州省提名)
歐陽自遠院士
歐陽自遠,1935年10月9日出生於江西吉安,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際院士聯合體第一主席等。
歐陽自遠院士是我國天體化學家,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被譽爲“嫦娥之父”。他讓月球探測從夢想變爲現實,激發了一代人的太空探索熱情。
歐陽自遠院士曾獲國家科學大會獎、貴州省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國防科工委個人突出貢獻獎、工信部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等獎項。
11.李登海教授(山東省提名)
李登海教授
李登海,1949年9月出生於山東萊州,畢業於青島農業大學(萊陽農校),大專學歷,現任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名譽董事長,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主任,被譽爲“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
李登海教授是我國雜交玉米專家,唯一非院士提名者。他多次刷新玉米高產紀錄,用一粒種子養活了億萬人。
李登海教授先後培育緊湊型玉米雜交種100多個,獲得44項植物新品種權和11項專利,獲中國“當代發明家”稱號;7次刷新中國玉米高產紀錄,開創了中國緊湊型玉米育種先河和玉米高產栽培技術道路。
12.何繼善院士(湖南省提名)
何繼善院士
何繼善,1934年9月1日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應用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城市地下空間及能源研究院創院院長。
何繼善院士是我國地球物理專家,在堤壩安全和電磁法研究中做出傑出貢獻。他的儀器系統爲國家重大工程安全提供了保障,守護了人民生命財產。
何繼善院士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湖南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湖南省科學技術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獎項。
這12位科學家的提名,不僅是榮譽的角逐,更是中國科技精神的縮影。他們在各自領域默默耕耘幾十年,有的甚至年過九旬仍奮戰一線。他們的成就不是偶然,而是源於對國家的忠誠和對科學的癡迷。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每次授予不超過2人,旨在表彰前沿突破和卓越貢獻。誰會獲得202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