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閃耀”,聚焦原創——“科學探索獎”公佈2025年獲獎名單

9位女性獲獎人歷屆最多,6位“90後”獲獎人,8家科研機構首次擁有獲獎人……8月25日上午,“科學探索獎”2025年獲獎名單新鮮出爐,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

作爲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之一,“科學探索獎”聚焦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專注資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隨着新一屆獲獎名單揭曉,“科學探索獎”7年來共資助347位青年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設立於2018年,由楊振寧、饒毅、潘建偉、高文、施一公、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共同發起,由騰訊出資100億元設立的新基石科學基金會運營,是一項科學家主導人才遴選的公益獎項。支持基礎科研是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戰略的重要議題,新基石科學基金會旨在充分發揮社會資金寬容度高、靈活性強的優勢,探索長期穩定支持基礎科研的創新模式。

“今年的獲獎人十分優秀,很高興看到一批瞄準原創突破,敢於大膽假設,不被框架束縛的青年科學家得到資助,他們代表着獎項的‘含金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主席高文對新一屆獲獎人讚賞有加,“期待他們施展才華和抱負,秉承對未知的好奇心,肩負起星火燎原的時代使命,勇於做第一縷‘火苗’。”

護航更多年輕科學家“追夢”

“新星”閃耀,年輕科學家成爲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中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在今年的50位獲獎人中,有13位是年輕科學家(男性35週歲及以下,女性38週歲及以下),其中還包括6位“90後”。年輕科學家獲獎人數和去年的7位相比大幅增加。在信息電子領域,6位獲獎人中甚至有3位是年輕科學家,佔據“半壁江山”。

年輕科學家們嶄露頭角,與獎項今年設置的“新星名額”密不可分。2025年,“科學探索獎”在每個資助領域提供1個“新星名額”機會,在滿足寧缺毋濫的評審原則下,該名額用於獎勵年輕科學家。

“獎項設置的‘新星名額’有效吸引了年輕人。2025年‘科學探索獎’共有1238人申報,高於歷年平均,增量主要就來自年輕科學家,今年申報獎項的年輕科學家共有261人,佔比21%,和去年的11%相比幾乎翻倍。”高文介紹說。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時26歲。今年正好是現代量子理論建立100週年,當時海森堡只有24歲,很多非常重大的科研成果就是來自年輕科學家的創新活力,但把不同年齡的科學家放在同一條標準線上比較,年輕科學家在積累上確實不佔優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主席潘建偉表示,設置“新星名額”,正是爲了讓更多年輕科學家能夠被發現,被看到。“但儘管我們爲年輕科學家專設了賽道,在評審中依然堅持了‘寧缺毋濫’的原則,獲獎的13位年輕科學家,都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

女性獲獎者人數破記錄

今年“科學探索獎”的獲獎名單中,女性獲獎人共有9位(去年7位),獲獎人數創下“歷史新高”,佔比18%,其中還包括3位年輕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尊重女性科研人員的實際情況,重視她們的成長髮展。獎項始終強調,同等條件下,女性和年輕人優先。去年“科學探索獎”放寬了女性科學家的年齡申報門檻(男性45歲及以下,女性48歲及以下),今年在“新星名額”方面,也做了類似處理(男性35週歲及以下,女性38週歲及以下)。與此同時,還着力在評審各階段提升了女性評委的比例。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委員顏寧看來:“今年18%獲獎人是女性,是探索獎歷年來女性獲獎人最多的一次。也是給有志於從事科研工作的年輕女性一個很大的激勵:她可以,我也行,這條路前人走過了,沒那麼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2025年,“科學探索獎”覆蓋面進一步提升。50位獲獎人來自15個城市的33家機構(去年13個城市、28家機構),其中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吉林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等8家科研院所、高校和醫院首次擁有了自己的獲獎人。這充分體現出中國基礎科研的蓬勃生機,也是全國範圍內基礎科研佈局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創新格局不斷優化的寫照。

支持最原創的人

“你爲什麼能做出前人做不出的工作?”“你有什麼獨創性的方法?”“你的創新點在哪裡?”在終審現場,這些是答辯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鼓勵原創”是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對基礎科研的資助理念,2025年,“科學探索獎”在評審機制上進一步優化,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從事原創性研究的大原則貫穿在評審的各個環節。從同行評審、複審再到終審,評審專家們都更注重對未來研究工作原創性的考察,評估候選人學術貢獻和研究計劃的原創性、開展研究工作的獨立性、研究計劃的可行性等。

縱觀新一屆“科學探索獎”獲獎人的研究工作,從“非阿貝爾任意子的產生和操控”到“光電賦能人工酶”,從“火星岩石漆中尋找生命標識”到“植物生長素的分鐘級調控”, 從“神經性耳聾藥物研發”到“可信視覺計算”,從“載人密閉空間二氧化碳轉化應用”到“星球移動探測機器人”,從“海底隧道建養災變防控 ”到“人工視網膜光感修復”……一個個“探索之夢”體現着獲獎人們聚焦原始創新的壯志雄心,他們瞄準最重要的科學問題,直面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描繪出一幅幅勇闖科學技術“無人區”的路線圖。

行之有效地鼓勵原創,還需要獎項充滿公信力,評審客觀公正、一切以學術爲中心,讓所有人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監督委員會主席王志珍表示:“科學獎項的公信力,首先建立在嚴謹的規則之上。科學探索獎自創立以來,便制定了嚴格的章程和評審規則,確保每一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同時,嚴格執行利益衝突迴避,決不允許以‘打招呼’、利益輸送等手段干擾或影響評審工作。今年在整個評審階段,共產生363人次的迴避。”

“中國科技創新經歷着從模仿、學習、跟蹤到並跑領跑的階段,只有‘從零到一’的突破,才能引領創新的發展。鼓勵原創是當下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選出最原創的工作,支持最原創的人,‘科學探索獎’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引領示範作用。”潘建偉表示,“期待新一屆獲獎人,發現新的科學問題,引領新的方向,爲國家的科技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