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數學破解睡眠之謎:為什麼你跟爸媽作息差這麼多?
圖/ChatGPT生成
爲什麼嬰兒一下就睡着了、青少年怎麼都不肯睡、老人家卻天還沒亮就起牀?這些差異一直被解釋爲生活習慣或年齡特性,但最近,數學模型卻指出,這一切,其實背後都有他的道理。
一項發表於《NPJ生理時鐘與睡眠》(NPJ Biological Timing and Sleep)期刊的研究,研究團隊透過一種叫做「雙歷程模型」的數學架構,解釋了不同年齡層睡眠型態的轉變。
睡眠的內建程式:兩股力量的拉扯
簡單來說,這個模型把我們的睡眠看成是兩股力量的拉鋸:一個是隨着清醒時間增加而累積的睡意(可以想像成一個越裝越滿的氣球),另一個是體內的生理時鐘,負責規劃你什麼時候該困、什麼時候該醒。當這兩個力量碰頭,就會觸發你進入夢鄉。
雙歷程模型與不同睡眠模式的模擬圖。圖/npj Biological Timing and Sleep (2025).
爲什麼嬰兒非午睡不可?
對剛出生的嬰兒來說,他們的睡眠壓力氣球非常小,充個幾個小時就爆,所以一天中得不斷小睡來釋放壓力。隨着年齡增長,這顆氣球慢慢變大,儲存壓力的能力也增強,從多段午睡變成單一夜間長眠的型態。
研究發現,這種轉變其實很有規律,就像樓梯一樣一階階上升,但中間偶爾也會卡住、跳一下。數學家給它一個名字叫「魔鬼的階梯」(Devil's staircase),這個聽起來像遊戲關卡的詞,其實描述的是睡眠型態如何在發展中變得更有穩定節奏。
青少年爲什麼這麼愛熬夜?
到了青少年,問題反過來了。他們的壓力氣球膨脹得更慢,也就是說,要撐更久纔會困,加上這個年齡層對傍晚光線特別敏感,只要天還亮、手機還在滑,就會推遲生理時鐘,讓入睡時間越來越晚。
換句話說,他們不是不想早睡,而是身體根本還沒準備好入睡。這也是爲什麼有專家主張,學校應該延後上課時間,讓學生在生理節奏比較自然的狀態下學習。
老人爲什麼天沒亮就清醒了?
至於老年人,他們的問題不是生理時鐘壞掉,而是整個睡眠系統的參數變了。模型顯示,年紀大了之後,壓力氣球可能會變得更敏感,或者體內生理時鐘對光的反應改變了,導致提早開始放氣(想睡)或結束放氣(醒來)。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很多長者總覺得睡不久、睡不深,因爲他們的睡眠節奏和年輕人本來就不一樣,盲目強求八小時長眠可能反而破壞原有的節律。
數學模型不只解釋,還能幫助我們「調整」睡眠
這個研究不只讓我們更理解每個年齡層的睡眠習性,還提供了實際應用的可能。透過調整光照、生活作息,甚至開發個人化的「節律干預」方案,我們或許能幫助青少年更早入睡,協助老人擁有更穩定的清醒時間。
所以,下次當你家小孩半夜不睡,或長輩天沒亮就在客廳活動時,先別破口大罵,這只是因爲每個人的睡眠時鐘不一樣而已。
(本文出自2025.07.25《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