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吃太多肉容易早逝?研究曝「 吃豆or吃肉」其實對壽命沒差
圖/ChatGPT生成
農曆七月鬼月,普渡供桌上擺滿三牲、水果與各式零食,象徵着人間對好兄弟的誠意與心意。這些供品背後,也反映了人類對「吃什麼纔好」的長久關注。
你以爲吃太多肉會早死、吃植物蛋白才長壽?最新研究顛覆這個想法。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研究團隊分析了近 1.6 萬名成人的飲食與健康數據,發現不管蛋白質來自植物還是動物,對於死亡風險的影響幾乎一樣。甚至,動物性蛋白還「隱隱」有點保護效果,能稍微降低癌症死亡率。
這項研究發表於《應用生理學、營養與代謝》(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再次提醒我們:營養學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而是一連串複雜的日常習慣與長期趨勢。
蛋白質到底要吃多少?
在加拿大與美國,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是每公斤體重 0.8 公克。也就是說,一位體重 60 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大約需要攝取 48 公克蛋白質。另一個參考方式是:蛋白質應占每日總熱量的 10% 到 35%。但事實上,多數人吃的早已超過建議攝取量。
針對年長者該吃多少蛋白質,至今仍有不少爭論。有研究認爲,攝取較多蛋白質能幫助維持肌肉量、延緩衰弱,有助於延年益壽。但也有研究提出警告:對 50 到 65 歲之間的族羣來說,如果攝取過量蛋白質,整體死亡風險可能增加 75%,罹癌風險甚至高出四倍。
有趣的是,這些風險似乎只出現在攝取動物性蛋白的人身上,當蛋白質來源改爲植物時,這些負面關聯就不再出現。這也是爲什麼像加拿大這樣的國家,在新版食物指南中鼓勵國民多選擇植物性蛋白,作爲更安全的營養來源。
然而,麥克馬斯特大學這次的研究不是在談「吃多吃少」,而是要釐清「來源差異」──單純吃動物性蛋白 vs. 植物性蛋白,哪個對壽命比較有利?
植物 vs. 動物蛋白,吃哪種比較長壽?
爲了避免以往營養研究常見的模糊與誤差,研究團隊採用來自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NHANES III ,1988–1994 年)的資料,涵蓋 19 歲以上共近 1.6 萬人。他們還使用了「國家癌症研究院方法」(NCI method)與「馬可夫鏈蒙地卡羅」(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模型等高精度統計工具,確保能反映每個人長期平均的蛋白質攝取習慣。
研究結果顯示:不管蛋白質是來自植物還是動物,與總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癌症死亡風險都沒有顯著關聯。也就是說,吃哪種蛋白質都不會讓你比較早死或活得比較久。
倒是動物蛋白出現了一個微妙的訊號:攝取較多的人,似乎在癌症死亡率上略低。不過這個效果非常輕微,也不具有明確的統計意義。
重點不是來源,而是整體飲食習慣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不必糾結「動物 vs. 植物」這種單一選擇題。只要你攝取的蛋白質總量合理、整體飲食均衡,無論來源爲何,都對健康有正向作用。對多數人來說,飲食多樣化本身就是一種健康策略。
共同作者、營養學教授史都華.菲利普斯(Stuart Phillips)指出,關於蛋白質,現代人確實有很多困惑──該吃多少、選哪一種、又會對長期健康產生什麼影響?這項研究正是針對這些疑問提出明確的答案,有助於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有依據、更安心的飲食選擇。
研究第一作者亞尼.帕帕尼可勞(Yanni Papanikolaou)則總結道:「如果結合臨牀研究與這次的觀察性分析來看,不論是植物還是動物蛋白,都有助於健康與長壽。」
當然,科學無法保證長生不老,但它至少幫我們釐清一件事:你不需要爲了健康戒掉喜歡的食物,也不必強迫自己吃討厭的東西。與其糾結蛋白質來自雞胸肉還是豆腐,更重要的是整體飲食是否均衡、攝取是否足夠。
(本文出自2025.09.02《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